热搜词:

成都157座桥梁启动“体检”,空中无人机扫描、水下无人船声纳,AI问诊助效率提升超50%

今年4月,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中心启动2025年度市管城市桥梁定期结构检测工作,将对九眼桥、南门桥、成汉北路跨三环路跨线桥、天府大桥等157座桥梁开展全方位“体检”。

▲无人机检测桥体

4月25日,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和AI识别系统的无人机在成都市成汉路跨三环路跨线桥附近起飞,对桥面的病害情况进行检测;随后,一架搭载了声呐系统的多波束测深无人船也在九眼桥附近下水,检测桥梁基础冲刷情况及水下基础结构的病害情况。据成都市道桥监管中心维护科科长陈杨介绍,借助“无人机、船+AI”系统,桥梁检测效率提高了50%以上。

无人机上天

桥梁病害监测效率提升50%以上

4月25日上午10时许,在成汉北路跨三环路跨线桥检测现场,无人机腾空而起,搭载高清摄像头和AI识别系统,对桥梁上下部结构、桥面铺装及附属设施进行立体化扫描。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避免了传统检测方法对交通的干扰,还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无人机检测桥梁梁体

“过去人工巡检需要封闭部分车道,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如今无人机结合AI算法,可实时回传高清影像并自动标记异常点位,检测效率提升50%以上。”成都市道桥监管中心维护科科长陈杨介绍道,常见的桥梁病害,如结构裂缝、混凝土剥落、锈蚀、基础沉降等,都能被无人机检测出来。

与此同时,本次结构检测还首次应用桥梁检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不同检测单位成果数据汇聚、标准统一、检测进度实时追踪、隐患数据动态分析,为后续养护维修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保障。

无人船下水

为桥梁建立健康档案

陆上跨线桥用无人机,到了水上桥梁则改成了无人船。上午11时许,一架搭载了声呐系统的多波束测深无人船也在九眼桥附近下水。一阵轰鸣过后,船只留下了一道水痕,迅速逼近桥梁,开始检测工作。本次检测覆盖梁体表观状况、支座运行状态、桥墩基础等数十项内容,形成“从空中到水下”的全维度排查体系。

▲多波束测深无人船

检测人员借助水下机器人搭载的多波束声呐设备,对水下桥墩和拱脚等部位冲刷情况进行扫描;对于高架桥的复杂结构,则结合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应力、位移等关键指标,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我们按照《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对表观裂缝、钢筋锈蚀等病害,采用超声波检测仪器等无损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定量评价病害严重程度。”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桥梁所总工胡安庆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之后,检测结果将同步录入系统,生成“一桥一档”健康档案,为后续分级分类养护提供依据。

“如今借助无人船,我们水上桥梁检测效率大大提高,以前要两三天才能完成的检测工作,现在一天之内就能完成。”胡安庆表示。

陈杨表示,随着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净优亮美”专项工作的展开,道桥监管中心已累计完成37座次城市桥梁的涂装维护、弹性体降噪伸缩缝专项整治等共计1万余平方米,计划到今年5月底对九眼桥、南门桥、成汉北路跨三环路跨线桥、天府大桥等157座桥梁开展全方位“体检”。

▲桥梁检测数据管理平台

本次通过引入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将逐步构建起“人工智能 ”的道桥管理维护新模式。未来,市城管委将持续推进道桥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为成都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红星新闻记者 闫晓峰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