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人民检察院与读者杂志社联合举办“法治与阅读”读书分享活动
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王敏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检察文化要求,扎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持续推动“法润玫乡”检察文化品牌打造,引导检察干警在阅读中汲取智慧、涵养初心、提升素能,近日,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人民检察院与读者杂志社联合举办“法治与阅读”读书分享活动,让书香浸润检察岁月,让思想凝聚奋进力量。
活动开始前,干警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参观了读者博物馆和插图艺术馆。馆内丰富的藏品、详实的史料,将《读者》杂志从创刊至今的风雨历程徐徐展开,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编辑与创作者的心血,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在读者出版集团团委书记、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温彬热情洋溢的致辞中,读书分享会正式拉开帷幕。他的话语既饱含对阅读文化的深刻理解,又寄托着对干警们通过书籍汲取力量、拓宽视野的殷切期待,为活动注入了温暖而向上的基调。
分享人:刘芳
《幽微的人性》是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基于多年研究与案件分析撰写的心理学著作。书中通过对恶性犯罪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了人性形成的根源——早年心理抚养的缺失,并呼吁社会关注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这本书警示我们:人性的健全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耕耘。唯有在早期心理抚养中播下爱的种子,才能避免恶之花的滋生。正如李玫瑾所言:“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分享人:穆甜
“正义不但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陈瑞华教授的经典著作《看得见的正义》以深刻洞见与鲜活案例,为我们揭开司法公正的本质。作为青年检察干警,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树牢法治思维,以“想为”的担当、“敢为”的勇气、“善为”的智慧,积极投身检察发展大局,为实现司法公平正义注入青春动力。
分享人:陈美玉
《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以极具前瞻性的理性思想和法治思维为人权呐喊,为刑罚的建立和实施架构了一座理性的、人道主义的法治大厦。抛开书中谈及到的君主制、奴隶制、宗教观念等囿于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观点,全篇感性和理性融合交织,追溯过去封建刑罚制度的跌宕起伏,又表达了对未来刑法的高瞻远瞩,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启蒙时代对“光明”的追求,更能体会到法律背后应有的温度——正义的实现必须尊重人的尊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分享人:李建鹏
《魅力雷锋》生动展现了雷锋同志将“为人民服务”融入点滴的赤诚精神。我们深刻领悟:平凡岗位亦是践行信仰的舞台。以“螺丝钉精神”坚守幕后,在办文办会、综合协调中追求“零差错”,筑牢司法公正基石;以“工匠之心”创新服务,推动无纸化办公、档案数字化,提升工作质效;以“团队协作”强化全局思维,整合资源,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通过自我革新与“赶考心态”,我们要持续将忠诚履职、司法为民的理念注入日常。
分享人:杨蕾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红星照耀中国》不只是革命年代的记忆底片,更是照亮法治中国建设之路的精神火炬。当检徽与红星交相辉映,在科技革命与司法改革的浪潮中,在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里,传承红色基因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要让延安窑洞的灯火化作智慧检务的星光,让红军的草鞋精神变为司法为民的铿锵脚步。这或许就是红色经典穿越时空的力量——它永远指向未来,永远激励后来者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超越。
分享人:陈晔琼
《正义的回响》是一本以司法温情为内核的著作,作者通过对热点案件的剖析,揭示了法律理性与人性温度的平衡之道。此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检察人的初心:正义的实现不仅是法条的精准适用,更是对人民群众情感与期待的真诚回应;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更需要用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承诺。作为检察干警,我们要以书中案例为鉴,在每一起案件中践行“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正义的力度与温度。
活动结束时,院党组书记、代理检察长王莉讲到: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检察机关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的有效手段。这场读书分享会充分展现了检察干警勤学善思、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以“学思践悟”深化法治信仰,既要做法律工匠,在案件办理中锤炼严谨的思维逻辑,更要成为法律思想者,于阅读中涵养检察人的浩然正气,让读书成为提升办案质效的源头活水,让学习成为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书香涵养检魂,以学识铸就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