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品牌来来往往,但梅赛德斯-奔驰始终在这里

导语
Introduction
当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时,奔驰选择回归本质:用 139 年的工程积淀,以开放姿态拥抱中国市场的数字革命,在智能化的浪潮中,重新诠释 " 汽车发明者 " 的时代价值。
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40%、自主品牌市占率超过 60%、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进入城市 NOA 普及阶段 ...... 显然,这场由电动化和智能化驱动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版图。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豪华品牌,梅赛德斯 - 奔驰在 2025 年上海车展前夕,在一场媒体专访中,再次强调了其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战略宣言,并展示其面对产业变局的解题思路及其作为百年豪华品牌的创新活力与战略定力。
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行业变革,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 ä llenius)与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董事会成员佟欧福(Oliver Th ö ne)接受了汽车公社的专访,深入解读了奔驰如何以 " 中国速度 " 加速本土化进程,同时以 " 奔驰标准 " 守护豪华本质。

" 汽车品牌来来往往,但梅赛德斯 - 奔驰始终在这里。"
康林松在受访时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这句在轻声细语间流露的话,对奔驰自身的发展和行业的洞察则是深远的。因为这不仅是梅赛德斯 - 奔驰在华发展的宣言,更是对行业剧变的回应——当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加速重构时,奔驰选择以品牌史上最大产品和科技攻势破局。
技术突围到生态进化
众所周知,车市竞争的本质确实是产品的竞争,这一逻辑在汽车行业百年发展史中反复被验证。无论是燃油车时代的巨头更替,还是新能源时代的格局重塑,最终胜出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建立在产品力的坚实基础上。
梅赛德斯 - 奔驰深谙其道。在面对中国市场竞争态势的风云突变时,梅赛德斯 - 奔驰毅然决然的将重心聚焦到产品的升级换代之上。
以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为例。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的发布,标志着奔驰在电动化技术路线的关键转折。而在康林松看来,搭载了全新打造的电驱系统的奔驰 CLA" 无论从效率还是从充电表现方面来讲都是同级别的标杆。"

因为该车无论是从纯电车型最为关注的续航还是当前市场热度非常的智能化上,都有着行业标杆的科技和标准,是 " 在中国、为中国 " 理念下打造的迄今以来最为智能化的一款奔驰车。
例如,在续航上,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在 CLTC 工况下的续航里程达 866 公里,10 分钟充电最高可达 370 公里续航;电耗水平上,10.9kWh/ 百公里的电耗水平,优于同级竞品;安全上,采取全面的热管理措施,获得中国电动汽车火灾安全指数五星认证,动力电池热稳定性满足 2026 年生效的新国标要求,延续了对安全校准的极致追求。
如果说三电系统展现的是传统造车势力的功底,那么 MB.OS 智能架构的落地则显示了奔驰转型的决心。
这套奔驰自研架构实现了从车控域到娱乐域的全面打通,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是首款搭载该架构的车型,无论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还是信息娱乐系统都具有非常强大的算力,而且提供了非常精彩的沉浸式数字体验。

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的发布,标志着奔驰在电动化技术路线的关键转折。这显示在它从能效革命、高压快充和安全冗余上实现产品代差。而佟欧福还补充道:" 我们不断追求中国速度,也始终严格遵守梅赛德斯 - 奔驰标准。比如说在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上,无论是在智能水平、整车开发和设计,都可以看到我们对最高安全标准的坚持。"
不仅是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和 MB.OS 智能架构的深度本土化,包括后续 Vision V 概念 MPV 的发布,都彰显着这家百年车企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构。
" 我们在 MPV 市场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决定扩大业务布局和产品种类,特别是前后双座的版本,提供超大的空间和更加私享的豪华体验。" 康林松说道。
无疑,随着 Vision V 概念车的发布,奔驰正式吹响进军电动豪华 MPV 市场的号角。

目前,这个曾被忽视的细分市场正在成为消费升级的焦点,而奔驰的布局直指该市场的场景定义、技术降维和服务创新等痛点。例如,Vision V 为用户提供 " 私享贵宾厅 " 般的豪华尊享空间,这背后是奔驰早已直击真相——豪华不是参数的堆砌,而是细节处的精神共鸣。
随着中国车市的竞争愈发激烈,产品竞争也正在从单一车型比拼,升级为技术储备、体系效率、用户洞察的系统战争。而那些能同时驾驭技术创新节奏与用户价值深度的企业,将有机会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建立新的竞争秩序。奔驰正在朝着这个方向频频发力。
奔驰始终在这里
梅赛德斯 - 奔驰除了关注宏观层面的产品升级乃至发展战略,至于细微处和舞台背面的研发层面,同样钻研有道。
就拿国内市场上非常丰富的停车场景来说,在康林松看来," 如果在中国能够开发出成功的泊车系统,基本就能够适应世界上其他市场的需求。" 这不仅体现了奔驰对车市细微处的洞察,也是其 " 在中国,为全球 " 策略的体现。
2014 年之前,奔驰以国产化适配为主,聚焦长轴距、座椅柔软度等显性需求;2014-2022 年,奔驰在北京建立起德国以外最全面的研发中心;2022 年至今,奔驰上海研发中心启用,形成 " 北京主攻整车和新能源技术,上海专注智能和前瞻设计 " 的双核架构,中国团队主导的自动泊车技术已反哺全球车型。

奔驰在华研发体系的演变,映射着其对中国市场认知的深化。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市场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从 " 最大单一市场 " 升级为 " 全球创新枢纽 "。
包括梅赛德斯 - 奔驰新的虚拟助理的语音交互模块、新的泊车辅助系统和下一代后排娱乐系统,中国团队将主导越来越多的创新研发,成果也将推向全球市场。这种 " 在中国,为全球 " 的反向创新,正在改写跨国车企的研发权力结构。
而正是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产品到战略,从本土研发到全球反哺的具像化展现,才得以让奔驰中国生产研发 20 年,在全球汽车产业之林里屹立 139 年。如果用康林松的话来说就是 " 汽车品牌来来往往,但梅赛德斯 - 奔驰始终在这里。"
面向未来,为了继续实现 " 奔驰始终在这里 " 的壮志豪言,奔驰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优势,也展现出灵活务实的合作策略。

通过与宁德时代合作、投资 Momenta 和引入字节旗下豆包大模型等举措,奔驰主动出击应对车市变革。因为奔驰知道,当前价格战本质是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外显,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真正具备模块化平台能力、软件定义汽车能力、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将获得二次增长曲线。
站在中国车市发展的俯瞰视角,康林松发现了 " 这里的创新速度令人敬畏 "。对于梅赛德斯 - 奔驰而言,中国市场既是试炼场又是创新源——既要应对 " 蔚小理 " 的正面冲击,又要留意特斯拉的持续降价,还要在华为、小米的生态攻势中保持品牌调性。
但真正的豪华永远不会被参数定义。当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时,奔驰选择回归本质:用 139 年的工程积淀筑牢安全与品质的基石,以开放姿态拥抱中国市场的数字革命,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重新诠释 " 汽车发明者 " 的时代价值。

而当我们回望即将过去的上海国际车展,梅赛德斯 - 奔驰展台上,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的流线型车身折射出微妙的光谱——这抹富有中国韵律的斑斓色彩,既似江南水乡的烟雨氤氲,又若赛博空间的数字流光,恰如其分地隐喻着这个 139 岁德国工业巨擘的东方嬗变。
同时,在这场 " 汽车产业诺曼底登陆 " 的中国市场变革中,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与掌舵大中华区的佟欧福,犹如两位战略家,在 " 奔驰标准 " 与 " 中国速度 " 的辩证关系中,演绎着一个豪华品牌在汽车工业中的变奏,并续写 " 奔驰始终在这里 " 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