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聚焦·创新在一线|一场由手机震动引发的技术变革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张长武

在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选矿作业区这片充满机械轰鸣与矿物碰撞声的“战场”中,一场由小小电振引发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生产节奏。

曾经的“堵”与“累”

自水厂铁矿建材产线投产后,粗精矿开始入选处理,选矿作业区的给矿环节就变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岗位人员的正常操作常常被执行器堵塞无情打断。

“哎,这矿石又堵住了!”球磨岗位郑明刚艰难地举起四五米长的钢筋棍,用力向执行器下料口捅去。矿石时而细如粉末,时而黏如胶泥,常常在执行器下矿过程中“卡壳”,堵住下料口。岗位人员只能手持钢筋棍,一次次艰难地捅矿。

新入厂的大学生付责安也深有同感:“没加电振之前,基本上最累最忙的就是捅矿,占精力最大的也是捅矿。”

运转乙班作业长宫玉臣回忆2024年夏天的生产:“当时的矿偏湿,执行器整体不下矿,给所有的磁选、胶泵岗位都调到现场捅矿了,一捅就是一天,最严重的时候夜班的同事都过来帮忙。那时候累得肩膀酸疼,回家只想睡觉,连话都不想说。”

创新的“光”与“亮”

为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作业区多次征集职工意见建议,但都无果而终。

大家正一筹莫展时,作业区再次开会研究这个问题,突然,一阵手机的震动声打断了会议进程。

作业区主任马永杰环顾四周,突然问道:“谁的手机响了?我们要感谢这个手机震动啊!”此言一出,大家面面相觑。

马永杰解释:“其实,我们生产上现在也需要这么一个‘震动’,一个能让大家轻松起来的‘震动’。”

按照这个思路,当天晚上,利用停机时间安装执行器的改造工作就迅速展开。

手头没有振动电机,点检徐鹏组织电工将7系列一磨加球机上的电机挪来进行试验;工艺点检王建伟、机械点检高富园围着7-2执行器反复研究安装部位;工序班班长陈大林带着李明杰、高明将执行器侧面焊接铁板作为电振安装基础;电振安装到位后,电工杜志佳、韩剑迅速完成接线通电工作。

一切准备就绪,23时,正式开始启车运行生产。当对讲机里传来集控工的提示声:“7-2执行器下矿慢出现堵塞问题。”马永杰立即下达指令“启动电振”。

郑明刚迅速按下电钮,电振发出“嗡嗡嗡”的声响,原矿顺畅下落,堵塞很快就消除了。

大家的欢呼声,硬是盖过了生产现场设备的轰鸣声。曾经的“堵”与“累”一扫而空,创新之光照亮了一线职工的内心。

效益的“增”与“升”

从第一台改造实验成功开始,电振安装工作迅速展开,到2025年2月底70台执行器全部安装完成。加装电振后,岗位只需轻轻按下电钮,即可避免执行器堵塞。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既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又提升了台时效率。

传统的给矿环节一直存在诸多难题,粒度偏析严重,给后续磨矿工艺带来困扰;堵料率高达 28%,增加设备磨损和维修成本;人工依赖度高,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

加装电振后有效破解了堵料问题,堵料率从 28%降至 2%,矿石通过效率提升45%,球磨台时效率不断刷新纪录,吨矿能耗降低 3%。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集约化生产,年节约人力成本近200万元。

坚持推动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让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是首钢矿业公司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理念,一线职工将新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场由手机震动引发的技术变革,不仅解决了现场的生产难题,更让岗位工人看到了创新的力量与希望。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