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甲亢哥”中国行带火重庆游?外国旅行团暴增 “地接”订单排至五月底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杨芮雯

3月24日,“甲亢哥”开启了其中国之旅,在为期10余天的行程中,他横跨了八座城市。此次旅行直播使得他的YouTube粉丝激增200余万,平均每场直播观众突破800万人,创造了其全球旅行直播以来的最新纪录。

在这次旅程中,“甲亢哥”夜游重庆,被山城的夜景深深震撼,多次激动地高呼“OH MY GOD”,感叹重庆犹如一个魔幻世界。

“甲亢哥”的中国之旅已经结束,但他所产生的影响仍在持续。4月22日,重庆两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自从“甲亢哥”在重庆进行直播后,前来旅游的外国旅行团数量急剧增加至原来的10倍。“从4月下旬到5月,我们接待的外宾团络绎不绝,其中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占据了很大比例。”

东南亚国家来渝游客暴增10倍

旅行社接待外宾团日程排到5月

“4月下旬,旅行社接待的外宾团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4月22日下午,重庆优途旅行社的导游朱女士向封面新闻记者说道。

朱女士从事旅游行业接近10年,今年来重庆旅游的外国旅行团让她感触尤为深切。

“本来想休息几天,结果外宾团的接待行程已经排到了5月底,每天都在带团,根本没有时间休息。”据了解,朱女士所在的旅行社针对外宾团主要推出的是5天6夜的旅游路线,人均价格在6000元左右,主要景点路线包括解放碑、洪崖洞、磁器口、武隆仙女山和大足石刻等。

外宾团合照 朱女士提供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重庆另一家旅行社的李先生。“甲亢哥的直播让重庆的夜景又火了一把,外宾团就特别喜欢洪崖洞的夜景。”此外,李先生谈到,除了早已声名远播的火锅、小面等重庆美食。如今,朝天门“扫货”、红色经典舞剧、动物园看熊猫……也被纳入了外宾游客的“出行清单”,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此外,李先生指出,外宾团大量涌入重庆,除了受“甲亢哥”直播影响外,还与全国推出的过境免签政策和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密切相关,这些政策极大便利了外国游客的出行和购物。

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17日,官方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游客来重庆游玩同比增长超10倍,新加坡游客来重庆游玩同比增长超6倍,泰国游客来重庆游玩同比增长约3倍,老挝、越南游客等也同比增长约3倍。

网友推出甲亢哥重庆同款路线

快闪游览方式受到旅行者追捧

自甲亢哥的重庆之旅引发广泛关注后,其独特的旅行路线和体验方式吸引了众多网友模仿打卡。

记者注意到,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推出甲亢哥同款重庆旅游路线。其中,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关键词“甲亢哥重庆路线攻略”,相关笔记超过42万篇。

小红书截图

解放碑、魁星楼、李子坝、皇冠大扶梯、下浩里老街、南滨路、长江索道、千厮门大桥、两江游船等知名景点,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长沙游客小琳表示,这种快闪游览方式非常有趣,适合追求效率的旅行者。不少游客也表示,通过甲亢哥的视角,他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现代感与传统文化交融的重庆,纷纷称赞重庆是一座“赛博朋克之城”。

此前,一位90后外国小伙“cosplay”甲亢哥,现身重庆街头,打卡甲亢哥同款Citywalk路线。他不仅复刻了甲亢哥的经典名场面“Siu”,还在观看李子坝轻轨穿楼时,用重庆方言感叹:“安逸惨咯!”这一行为迅速引发关注,#90后老外打卡甲亢哥中国行路线#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调侃道:“小哥的重庆话有点烫嘴”。

专家:甲亢哥现象印证了新媒体时代

“个体叙事”对城市形象的重构力

“甲亢哥”的中国行,不仅给中国“圈了粉”,更为地方带来了热度。地方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又该如何继续借助互联网力量,做到“线上出圈、线下引流”?

在四川大学教授、博导,世界研学旅游组织执行主席杨振之看来,甲亢哥现象印证了新媒体时代“个体叙事”对城市形象的重构力,但流量转化不能止于短期围观,而需建立“内容沉淀—体验升级—生态延展”的三维体系。

他表示,一方面,将网红地标转化为文化IP。直播打卡地往往呈现碎片化和短期效应特征,重庆需以“立体山城”为核心意象,将洪崖洞、长江索道等爆点串联为故事线,深入展现重庆巴文化和重庆人的生活,让游客从“拍照者”变为“叙事参与者”。

另一方面,外宾激增暴露出多语种服务、国际支付等短板。建议在热门景区设立“国际旅游驿站”,提供小语种智能导览、外币兑换“即时到账”服务,同步培训出租车司机掌握200句旅游英语高频词,构建“15分钟应急服务圈”;用社区生态延长消费链条。东南亚游客偏爱市井体验,可开放渝中老社区打造“本地生活日”,邀请游客参与熬火锅底料、山城步道写生等深度项目。数据显示,沉浸式体验可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8天,增加衍生消费。

此外,杨振之提醒,当前需警惕“超负荷接待”对文旅口碑的反噬。文旅经济本质是情感经济,唯有让流量变“留量”,城市IP才能真正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