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阿拉善春种开启:“一亿棵梭梭”已走过12个年头
新京报讯(记者秦冰)4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为期3天的“梭梭春种活动”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开展。此次活动以“无‘梭’不在,一路向绿”为主题,邀请新媒体达人、青年学子等志愿者群体来到乌兰布和沙漠,感受大漠风光,体验梭梭种植。
公开资料显示,“一亿棵梭梭”项目于2014年发起,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并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今年是‘一亿棵梭梭’项目发起的第12年,也是‘梭梭春种活动’走过的第9年。”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工作人员朱德军说,“这些年来项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们依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邀请越来越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群体参与到梭梭种植和对荒漠化防治议题的关注中。”
春种现场。 图源:SEE基金会
近年来,SEE基金会不断探索新的公益传播方式,邀请关注环保议题的新媒体达人、青年学子等,用短视频、纪录片、文字报道的方式,将荒漠化防治的公益环保议题,传播到不同的场域中。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共同努力,让荒漠不再蔓延。
那么,要怎样才能在流动或是半固定的沙丘中,种上一棵梭梭呢?
当地牧民介绍,首先需要铺设用来固沙的草方格沙障,再挖坑、栽种梭梭苗,最后浇水。
铺设完草方格沙障后,志愿者们正在挖坑种梭梭。 图源:SEE基金会
但整个过程并非听起来那么简单,比如挖坑速度要快,否则淤沙回流、种树的人将获得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坑”。
再比如浇水时要注意细节,“水流不能对准梭梭的根部,不然根和沙分离,会‘要了梭梭的命’。要用水绕着梭梭盘出一个小水洼,让梭梭慢慢吸收。”在春种现场,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教授李钢铁指导志愿者为梭梭浇水。
李钢铁教授正在指导志愿者种梭梭。 图源:SEE基金会
在相对平缓的沙地上、有专业人士指导的前提下,一个没有梭梭种植经历的志愿者,种下人生中第一棵梭梭苗,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就这样,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组的伙伴们,带领当地牧民、志愿者等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了近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截至2024年年底,“一亿棵梭梭”项目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域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9553.87万棵。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这9553.87万棵,是成活且被工作人员验收的数量。每年的十月份,是朱德军和他的伙伴拉图、谢军等人最忙碌的节点。他们既需要做好年底林地验收前的巡视工作,还要帮助牧民做好来年春种前的准备。
朱德军在春种现场为志愿者介绍沙生植物。 图源:SEE基金会
验收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从造林密度验收开始,到成活率验收,最后以保存率验收结束。他们每天在荒漠中徒步十余公里,依靠GPS和记忆寻找路线,皮肤晒得黝黑,“像碳一样”,他们这样形容。
“2014年我们种下了第一棵梭梭,这背后有太多让人动容的事情。”朱德军表示,他们动员牧民在春天种下梭梭,又慢慢看着梭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林,连成了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公益林。这些以梭梭代表的沙生植物环抱着巨大的沙丘,让风沙不再肆虐。
编辑 杨海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