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饮茶听戏中爱上粤剧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添艺
在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现代化的大楼内,坐落着一座古朴典雅的茶馆剧场。剧场内,创新的粤剧演出让中外观众沉浸其中、连连喝彩。其近距离的舞台、新中式的装潢格调以及木质座椅,无一不彰显着它的独特之处。尤为特别的是,观众席的每一个座椅旁都配备了小茶几,上面摆放着热气腾腾的香茗和精致的点心。这座茶馆剧场还原了往昔的茶座文化传统,观众能够像百余年前的文人雅士那般,悠然自得地边品茶边欣赏戏曲。这一独特体验,让初次来的观众不禁连连赞叹:“演出还没开场,就已经让人陶醉其中、无比享受了。”
茶馆剧场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添艺 摄
然而,“茶馆”里真正的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90分钟里,经典粤曲选段、精彩折子戏以及优美的音乐演奏节目轮番上演,同时还搭配了深入浅出的导赏解说,让中外观众轻松走进戏曲世界。
“我真的听进去了,感觉每一个环节都特别精彩,尤其是导赏部分。” 演出结束后,来自北京的观众刘枫仍在回味,还不时练习几句刚刚学会的粤剧古腔。在演出的导赏环节,演出团队采用“讲解 互动 展示”的创新形式,引导观众感受粤剧的古腔韵味、器乐魅力、身段美感,以及粤剧从“歌”到“剧”的演变历程等,拉近了观众与粤剧之间的距离。
刘枫坦言,演出前原本担心自己听不懂,但没想到收获了满满的惊喜。
有趣的是,刘枫这次前来观演是因为“本地朋友”的极力推荐。这位“本地朋友”查理,实际上是一位旅居香港多年的英国人。“别说刘枫了,茶馆剧场的演出就算是外国人也能听得懂。”查理说。
演出能让外国观众也陶醉其中的原因,除了轻松惬意的沉浸式观剧氛围和循序渐进的讲述方式外,剧目选择具有强烈的共鸣也至关重要。“比如,这次演出中选取的粤剧牌子曲《水仙花》,外国观众更熟悉其民歌版本《茉莉花》,因此几乎引起了全场哼唱。”查理还称赞剧场的字幕制作十分用心,不仅全程配备双语字幕,而且英文翻译精准、考究,还融入了文化背景,例如,将粤剧曲牌《双声恨》巧妙地翻译成更具故事感的“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girl(牛郎织女)”,更便于跨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枢纽,也是我国粤剧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阵地。“建馆最初的目标,是希望让更多从未接触过粤剧的年轻观众和外国游客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同时,打造形成基于舞台的共创型人才培养机制。”茶馆剧场监制、香港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介绍,在茶馆剧场的演职人员阵容里,既有罗家英等粤剧名家,也有年轻的专业演员,还有戏曲爱好者,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学习、成长。
“团员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更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共同追逐梦想。”茶馆新星剧团演员谭颖伦说。为了让“新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粤剧,剧团演员需要熟悉剧目里的各个角色。例如,在演出时,谭颖伦时而饰演《再世红梅记》中的文生角色裴禹,时而扮演《穆桂英招亲》中的武生角色杨宗保,同时还要会演唱南音、古腔,一人分饰多角,既积累了丰富经验,又锻炼了表演的灵活性。演员陈纪婷表示,对于同一个角色,不同的搭档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表演风格,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在台上迅速找到恰当的表演方式予以回应。也正因如此,当演出中有大量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时,演员能够应对自如。
当下,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实验戏剧在舞台上早已屡见不鲜,模式创新只是吸引大众关注粤剧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演出的质量和传承。“粤剧之美,更多地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上。”钟珍珍表示,茶馆新星剧团从成立之初到如今所取得的进步与成长,在她看来,这就是传承的意义所在。“最大的使命,实际上就是让粤剧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钟珍珍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