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率改革下的基金行业:2024年谁赚得盆满钵满,谁又陷入经营困境?

随着上市公司 2024 年年报的密集披露,公募基金行业的经营情况逐渐浮出水面。截至 4 月 25 日,已有超 50 家基金公司的经营业绩数据 " 曝光 ",公募的 " 大考 " 成绩初显。
在多轮降费浪潮与市场震荡的大背景下,基金公司之间的业绩分化愈发明显,头部公司凭借多元优势稳健前行,中小机构则在困境中艰难突围。
头部公司:强者恒强
从营收数据来看,2024 年营业收入超过 50 亿元的基金公司有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天弘基金和招商基金 7 家,均为业内第一梯队的头部公司。其中,易方达基金以 121.09 亿元的营业收入独占鳌头,尽管同比微降 3.13%,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在净利润方面,超过 15 亿元大关的 10 家基金公司中,头部公司同样占据主导。易方达基金以 39 亿元的净利润稳居榜首,且净利润同比增长 15.33%,在营业收入微降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增长。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广发基金等头部公司的净利润也均表现出色,在行业中名列前茅。
以天弘基金为例,4 月 25 日,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君正集团 ")发布了 2024 年年报。报告显示,君正集团参股的天弘基金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53.94 亿元、净利润 16.7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4.59%、19.29%。
在业务布局上,天弘基金较 2023 年在场外指数、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债券基金及货币基金领域实现规模增长。其中,债券基金规模增长 455.89 亿元,QDII 基金规模增长 89.11 亿元,ETF 规模增长 210.18 亿元,场外指数基金规模增长 66.74 亿元,带动非货基金规模增长 701.39 亿元。截至 2024 年底,天弘基金旗下公募基金整体规模达到 1.20 万亿元,位列行业第五。
与此同时,从南方基金的第一大股东华泰证券披露的数据来看,2024 年南方基金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11.59%、16.92%,净利润达到 23.52 亿元,超越华夏基金。华泰证券在年报中表示,南方基金持续优化产品布局和业务体系,积极打造以数智化、平台化为支撑的价值创造能力。
而根据此前中信证券披露的 2024 年年报来看,其控股的华夏基金在经历连续两年下滑后,2024 年迎来止跌回升,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9.61%、7.20%,净利润达到 21.58 亿元。
工银瑞信基金和广发基金也表现不俗。工银瑞信基金净利润突破 20 亿元,达到 21.10 亿元,同比增长 8.65%;广发基金实现营业收入 72.60 亿元,同比下降 5.01%,但净利润同比增长 2.56%,达到 20 亿元。截至 2024 年底,广发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为 14655.07 亿元,较 2023 年末增长 19.93%。
中小机构:分化显著
在头部基金公司稳健发展的同时,中小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则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
其中,部分中小基金公司通过差异化布局,在细分领域实现了业绩突围。例如,中金公司全资控股的中金基金,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加 170.17%,由 2023 年的不足 5000 万元增至 1.09 亿元。
中金公司 2024 年年报指出,2024 年中金基金新发 5 只公募基金,完成 3 只公募 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行,公募 REITs 管理规模持续保持行业前列,截至 2024 年底,中金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至 2073.3 亿元,同比增长 63%。
同由华泰证券参股的华泰柏瑞基金亦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31.69%、45.53%。截至 2024 年底,华泰柏瑞旗下宽基指数基金沪深 300ETF 规模为 3596.27 亿元,位居沪深两市非货币 ETF 规模市场第一。
然而,并非所有中小基金公司都能成功逆袭。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受市场波动、基金费率改革等因素影响,营收和利润出现同比下降。2024 年该公司净利下滑最为显著,同比下滑 42%。中邮基金 2024 年营收、净利分别同比下滑 25.72%、91.60%。中邮基金表示,主要是三大原因导致管理费收入大降:一是公募行业费率改革;二是公募产品结构调整;三是子公司资管业务规模收缩。
展望未来,北京一家公募机构高管坦言,基金行业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基金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费率改革的持续推进将促使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的提升,通过降本增效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基金公司 2024 年的业绩表现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才能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