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高舜礼:旅游不是一场消费主义的狂欢|新京智库

新京报讯(记者肖隆平)4月22日,在新京报主办的主题为“直面关税战,锻造经济韧性——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上,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原社长高舜礼表示,近年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特种兵旅游”现象值得关注,但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模式不一定是未来旅游消费的主要方向。

特种兵旅游不是未来主要方向

所谓“特种兵旅游”,指的是以青年群体为主,采取高强度、短时间、多景点奔波式打卡的出游方式。高舜礼介绍,这种旅游形态的兴起与疫情后的消费心理、社交需求密切相关:确实满足了一部分年轻人在有限时间和预算下的探索愿望。这种旅游方式尽管有其合理性,但更多只是“触及皮毛”而已,缺乏深度体验和感受,个人旅游活动收益大打折扣,也不利于旅游高质量发展。

“我在黄山就遇到过这样的年轻人,为了节省住宿费用,直接在公共设施下露天过夜。”高舜礼说。这种方式虽然适合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但不代表旅游消费的主流和升级方向。因为旅游不仅是“走了多少地方”,更重要的是体验的丰度、感受的深度、文化的广度,不能把旅游变成一场奔波和体力挥洒。

旅游最终要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

在高舜礼看来,真正公平而可持续的旅游,应当是各年龄段的全体国民都能参与、普遍受益的服务型消费。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旅游需求,急需被更多关注和满足。“去欧洲国家旅游,经常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年团,在中国又有多少?国外的残障人士可以自由出游,在中国实现这一愿望的又有多少?这折射出我国旅游供给侧在便利化、普惠性和均等化建设上的差距。”

高舜礼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旅游业在恢复过程中呈现出市场活跃、创新频出的局面,但也存在着过度营销、短视经营的问题。部分景区过分依赖门票经济,忽视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一些地区把旅游当成网红制造机,缺乏脚踏实地的耐心和毅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市场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和绩效观念。”

在旅游消费新现象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真正的消费升级?高舜礼认为,旅游应该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转变,从过度开发向注重资源保护转变,从追求网红向遵循规律转变。“未来个人旅游的评价,不是看了多少景点,而是从旅游中获益多少,得到了多少满足、留下了多少回忆,学习了多少东西。”

高舜礼建议,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时,要切实对应客源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旅游产品质量,避免模仿、雷同和粗制滥造,通过不懈地改善服务、优化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最终要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而不是成为一场消费主义的狂欢。”高舜礼说。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