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基地+媒体”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红色动能
昔日,作为首批进驻香港的舰艇——南海艇,先后承担了北京奥运会香港赛区安保警戒、联合海空巡逻、海上搜救等大型任务60余次…..这艘500余吨的“海上先锋”,见证了中国海军从近岸防御到远海护卫的铿锵步伐,成为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象征。
如今,南海艇退役后,被永久移交给安徽阜阳界首市,几天前,又被授予阜阳市关心下一代国防教育基地,标志着这艘功勋舰艇,正式载入红色教育版图,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普及、军事历史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
南海艇“变身”红色课堂
据了解,这艘艇1992年12月18日由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于1995年12月26日交付部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为“南海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南海艇”作为首批进驻香港履行防务使命的舰艇,随驻香港部队舰艇编队驶入香港,彻底洗刷了一百多年来,被英国海军控制香港海防的屈辱历史。
从北京奥运会香港赛区安保警戒到“香江”系列演习,南海艇劈波斩浪留下的每一道航迹,都是捍卫主权的无声誓言,也见证了中国海军从近岸防御到远海护卫的铿锵步伐,成为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象征。
2021年10月19日早上,光荣退役的南海艇,从黄埔港启航,途经珠江、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长江,缓缓航行至安徽阜阳界首沙颍河徐寨码头,历时29天,跨越两千多海里,于2021年11月16日正式落户界首。
南海艇从惊涛中退役,又在沙颍河畔重生。从此后,界首市依托南海艇建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次举办全民国防教育科普活动、双拥工作宣传等,还为参观人员讲述南海艇的故事,解读香港回归历史,弘扬“海上先锋精神”,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宣教活动,接受宣教人员近百万人。
南海艇退役军人讲“红色故事”
前不久,南海艇被阜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阜阳市关心下一代国防教育基地,标志着这艘功勋舰艇,正式载入红色教育版图,也成为阜阳市“未来之星”小记者们接受国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据悉,去年,阜阳市关工委和阜阳日报社,联合开展“阜阳日报小记者公益选拔培养”项目,去年12月28日,阜阳市“未来之星”小记者团正式成立,截止到目前,全市已经有6500多名2—8年级的中小学生,成为小记者团的一员。
此举旨在打造阜阳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品牌,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表达能力,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在海军节(4月23日)即将到来之日,阜阳市关工委、界首市关工委、人武部、教育局等单位,邀请南海艇退役军人刘俊华,在南海艇旁,为部分小记者们,上了一堂《南海艇:铁血荣光 海上先锋》国防教育课。
退役军人刘俊华,1989年3月入伍,1994年7月从山东烟台海航空工程学院毕业,选派到驻香港部队舰艇大队,2005年5月转业到界首市民政局工作,
刘俊华作为首批进驻驻港部队舰艇大队的军人,亲身见证了南海艇走过的非同寻常地历程。
许多聆听这次别样国防教育课的小记者们表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后一定多学习、多观察、多记录,把身边的新鲜事分享出去,争做一名合格的小记者,用作品传递温暖和力量。”
据悉,近年来,阜阳军分区、阜阳市关工委、界首市关工委十分重视国防教育工作,积极利用该市丰富的红色资源、阵地,向青少年讲述革命历史、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今后,将依托媒体力量,开启国防教育媒体传播新实践,通过基地 媒体双轮驱动,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红色动能,也让英雄的南海艇,在安徽阜阳续写荣光。(牛桂芹、耿霖、唐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