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每天锻炼3小时”错了?医生告诫:过了65岁,锻炼尽量做到这4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一位67岁的退休老人,平时身体不差,血压血脂控制得也还行,饮食清淡,每天早上跑步,下午跳广场舞,晚上散步,还买了哑铃练手臂,累计每天锻炼将近3小时。

他觉得自己做得对,还跟朋友说要“练到80岁不进医院”。两个月后突然膝盖剧痛,走路一瘸一拐,去医院查,软骨磨损严重,腰部肌肉劳损,肾功能数值也开始异常。

医生没说锻炼错了,只说太过了。年纪越大,越不能靠堆时间的方式来追求所谓健康,关键在于是不是“对的方式”。

很多人一退休就开始“搞健康”,锻炼热情一下子起来了。听说走路好,就一天走两万步;听说爬楼梯好,就每天上20层;

还买了各种健身设备,哑铃、拉力器弹力带,甚至在家装了跑步机。但65岁以后,身体代谢速度、关节结构、肌肉恢复能力都在下降。

如果锻炼方式还像年轻人那样用“强度堆时间”的方式来刺激身体,最后吃亏的不是体力,是耐受能力。

运动是一种刺激行为,它依赖身体的应激—恢复机制才能生效。年轻人的身体在应激后,能迅速调动内分泌系统、修复系统和循环系统进行代谢重建。

但老年人这些系统都在退化,修复能力下降。也就是说,同样是快走半小时,年轻人只需要几个小时恢复,老年人可能得用一天。

连续多天累积下来,不仅恢复不了,还可能把代谢推入疲劳区,出现免疫力下降、情绪不稳、肌肉酸痛、失眠等问题。

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明确指出,65岁以上人群每周锻炼时间不宜超过总计300分钟,超过这个量并不会带来更高收益,反而风险上升。

还得讲一点更细的:65岁之后锻炼的目标不再是“提升体能”,而是“维持稳定”。很多人搞错方向,以为锻炼是为了“增强”,实际身体真正需要的是“不过度下降”。

因为人到了老年期,肌肉量会自然下降,每年减少1%~2%,骨密度下降速度也会加快。如果通过高强度训练来“反向提升”,风险比收益更高。

尤其是那些追求力量训练的老年人,做深蹲、硬拉、提举,动作稍有不当,就容易造成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移位。

肌肉拉伤不是最怕的,最怕是“恢复不了”,拖上三五个月,变成慢性疼痛,影响睡眠,影响生活质量。

锻炼时间越长,对心脏的压力也越大。很多人以为跑步、跳操、快走是心肺锻炼的好方式,但老年人心率反应迟缓,冠状动脉弹性下降,在运动中容易出现“供需不平衡”。

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体表血管扩张,心脏要拼命工作才能维持血压,这时候如果存在冠脉狭窄,就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律失常

有个71岁的老头,每天坚持骑车上坡,突然有一天骑到一半昏倒在地,送去医院发现是运动性心源性晕厥,查出来三条血管堵了两条。

他一直以为自己“心肺功能好”,但根本没评估心脏负荷能力。

过度锻炼还有个很少被提起的问题,就是肾功能受损。很多人在锻炼后感到浑身乏力,以为是“锻炼有效果了”,但实际上肌肉分解产物在体内积累,肌酐升高,肾脏排毒负担加重。

老年人本身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果再加上脱水、长时间不补水、过量蛋白摄入,就会导致肾小管损伤。

有研究统计,过量运动引发的急性肾损伤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比青年人高出2.7倍,而且恢复速度极慢。

要讲到这,有个概念就得扔出来了:65岁以后,运动不是“抗衰老”,而是“适应老”。这个转变必须接受。

不能再用年轻时那种“运动=进步”的思维,而是要用“运动=维稳”的角度来看。该做的,是保持肌肉不掉太快、骨骼不塌太快、心率不飘太快、血压不变太快。

所有能维持住的指标,都是胜利。不是多快、多强、多长时间,而是多稳定、少反复、少意外。

适应老年的锻炼必须做到四个关键点。第一,频率要规律,不要断断续续。一天锻炼三小时,不如每天固定半小时。

身体喜欢节律,越是规律,生理系统越容易配合。第二,项目要多样,不能只靠走路。走路仅仅是基础性运动,还需辅以轻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平衡能力训练。

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手臂或腿部肌群的轻阻力训练,比如拉伸带、矿泉水瓶,不需要追求负重,只要刺激到肌纤维即可。

第三,心率控制在合理区间。根据年龄调整的运动强度建议:老年人的适宜运动心率区间为(220-年龄)×50%~70%,在此范围内活动可达到"身体发热、呼吸加快但能正常交谈"的运动状态。

超过这个区间,代谢负担会大幅增加,特别是对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老人,非常危险。不要以为戴个手环能监测心率就放心了,真正的控制在于主动降低强度,而不是事后看数据。

第四,一定要注意锻炼后的恢复。很多人锻炼完就继续干家务、赶集、忙东忙西,这样身体根本没法进入恢复通道。

运动过后的20分钟乃是心率恢复的关键时段,此时应寻觅一处静谧之所坐下,放松身心,补充水分。

老年人本身肾血流量下降,水分调节能力变差,运动后如果不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浓缩、血压波动甚至短暂脑供血不足

严重者可能在几小时后出现头晕、乏力、低血钠,甚至跌倒。

说起来,65岁后的运动,其实更像一场“和身体达成协议”的过程。不是去挑战极限,而是了解极限,尊重极限,然后在极限边缘稳住不掉下去。

不动当然不行,但动得太猛也不行。老人最常犯的错就是“别人说的我就信”,看到邻居跑步就跟着跑,看到电视上说俯卧撑好就开始练。

看到公园有人打太极就也打,一套动作没搞懂就照着练,结果练出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盖积液的比比皆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伋祥.阳光体育,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J].体育视野,2021,(2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