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叶芝的诗意世界:堪比中国的“李杜”,是诗人中的诗人
近日,《穿越月色宁谧:叶芝诗歌新译与精注》新书分享会南京先锋书店举行。本书译注者周丽华与诗人刘立杆、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但汉松、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孙红卫、出版人杨全强围绕叶芝的诗歌艺术展开对话,揭示了这位爱尔兰大诗人超越时代的魅力。
《穿越月色宁谧》一书选录贯穿叶芝创作生涯的100首代表诗作,并配有对64首诗逐行逐字的详细解读。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和近700页的厚重篇幅,既适合普通诗歌爱好者阅读,也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在诗歌翻译被称为"失落艺术"的今天,这部作品或许正如诗人、评论家和学者张定浩所评价的,为汉语世界的叶芝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刷新了中文世界对叶芝的认知”。
分享会现场,孙红卫指出,叶芝在英语文学史上的地位堪比中国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是“诗人中的诗人”。当我们谈论叶芝时,我们不仅在谈论诗歌,更在谈论一种文化基因。叶芝的创作生涯持续六十余年,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到晚年的现代主义探索,每个阶段都有不朽诗篇问世。这种终身保持创作活力、不断突破自我的特质,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既保留了原诗的音乐性,又通过译笔让中文读者领略到叶芝诗歌的意境之美。
但汉松坦言,诗歌在文学研究中是更高深的领域,他最初对周丽华译注叶芝诗作合集的计划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有点“手搓原子弹”的感觉。但读过书后,他心中的疑虑得到了极大的释怀。“她选择了叶芝最难的部分死磕,贡献了这样一部解经之作。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叶芝作为诗人不仅是美的制造者,而且是世界的预言家,是以两千年为尺度去思考人类文明和宇宙命运的人,他预言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
刘立杆回忆年轻时对叶芝诗中“玫瑰”和“天鹅”意象的印象,到后来重新发现中晚期作品中“越老却越强健”的叶芝。在他看来,本书详尽的背景知识介绍为读者理解叶芝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我自己也是诗人,出本诗集销量也一般,我在想诗歌意味着什么,或许正如叶芝诗中的意象,是一种来自塔顶高处的召唤。”
杨全强表示,在诗人叶芝去世八十年后,还有人来这样研究他,阐释他文本中蕴含的意图,让我们看到他不仅作为诗人,还有作为思想者,人类文明研究者和预言家的存在。他认为诗歌读者分两种,一种是泛泛而读的诗选读者,一种是研究者式的全集读者,这本书所选篇目贯穿叶芝整个创作生涯,比较全面,又有深入解析。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陈曦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