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税大战,转机背后的玄机
欧盟与中国围绕电动汽车关税的谈判正步入关键阶段,这场博弈不仅是贸易政策的调整,更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深层角力。
2024 年 10 月,欧盟以 " 反补贴 " 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 35.3% 的关税,叠加原有 10% 的基础关税后,部分车型总税率达到 45.3%。这一决定立即引发连锁反应:上汽、吉利等车企在欧洲市场销量应声下跌,比亚迪等企业则加速在匈牙利、西班牙等地建厂,试图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

然而国际局势的戏剧性转折出现在 2025 年 4 月,美国突然宣布对欧盟输美汽车加征关税,这对依赖美国市场的德国车企造成重创——宝马、奔驰等品牌 73% 的海外利润来自北美市场。当大西洋两岸的贸易战硝烟四起,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毕竟同时承受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压力,可能令欧洲汽车产业链面临系统性崩溃风险。
设定价格门槛取代关税,避免价格战
最新谈判转向 " 最低进口价格 " 机制,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利益平衡。根据协议草案,欧盟将为中国电动汽车设定 3.5 万至 4 万欧元的价格门槛,取代此前简单粗暴的惩罚性关税。从表面看,这似乎是欧洲保护主义的延续:中国电动车平均售价比欧洲同类产品低 30%-40%,价格管控能直接削弱其竞争优势。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中国车企的让步中暗含战略考量。以比亚迪 Atto 3 为例,该车国内售价约 2 万欧元,出口欧洲即便加征关税后仍可保持 3.5 万欧元的盈利空间。通过接受价格下限,企业虽牺牲了销量增长空间,却锁定了单车利润,这为技术升级和品牌高端化赢得缓冲期。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积极态度印证了该机制的双赢属性——既能避免欧洲车企陷入价格战,又能保障供应链稳定,毕竟中国动力电池已占据欧洲市场 58% 的份额。
占有率逐步回升,技术捆绑成将主旋律
产业链的深层重构正在这场博弈中悄然展开。短期来看,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可能从关税加征后的 10% 逐步回升至 15%-20%,但产品结构将发生质变。蔚来汽车近期将 ET5 旅行版在欧洲的起售价定为 4.59 万欧元,较国内溢价 120%,这种 " 高举高打 " 的策略正在成为新趋势。
长期观察,技术捆绑取代单纯贸易成为主旋律。宁德时代与斯特兰蒂斯集团达成的电池技术授权协议开创先例,中国企业在输出产能的同时开始收取专利费用,这种模式正在向充电设备、智能座舱等领域扩散。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欧在充电接口标准、电池碳足迹认证等基础设施层面的合作谈判已提上日程,这或许意味着双方正试图构建独立于美国技术体系的新能源生态圈。
各方施压,较量仍在继续
然而表面的妥协难掩潜在裂痕。价格机制的执行面临现实挑战,某中国车企高管透露,他们计划通过 " 软件订阅服务包 " 变相降低车辆基础售价,这种灰色操作将极大增加监管成本。
欧盟内部矛盾同样尖锐:法国坚持要求同步实施进口数量限制,而德国经济部则担忧这会影响中国对欧洲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更深远的风险在于技术标准壁垒的隐性升级,欧盟正在推进的 " 电池护照 " 要求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溯,中国供应商需额外投入每套电池约 200 欧元的认证成本,这相当于变相征收 4% 的 " 绿色关税 "。美国因素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的闭门会议记录显示,美方已施压要求将中国电动车零部件本土化率门槛从 40% 提升至 60%,试图割裂中欧供应链。
结语:
这场关税博弈的终极较量,实则是全球产业规则制定权的争夺。中国车企正经历从 " 成本杀手 " 到 " 技术输出者 " 的蜕变,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小鹏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开始进入技术授权清单。欧洲则试图在碳关税、数据安全等新领域重建壁垒,其最新提出的 " 工业回流转运税 " 直指中国企业在东欧建立的组装基地。
但双方都清楚,完全脱钩在电动汽车时代已无可能——中国占据全球动力电池 70% 的产能,欧洲保有百年积淀的整车制造体系,这种互补性迫使对手变成伙伴。正如梅赛德斯 - 奔驰 CEO 康林松所言:" 未来的汽车战争不是国家间的对抗,而是供应链联盟的竞争。" 中欧谈判桌下的暗流,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