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京津冀将共建版权侵权监测平台

京津冀将共建版权侵权监测平台

本报讯 记者徐伟伦 近日,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期间,京津冀三地版权协会共同签署京津冀版权侵权监测平台协同共建合作协议;三地法院共同发布“京津冀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服务保障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悉,2024年北京市文化核心领域收入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市作品著作权登记量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天津市在落实《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探索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服务企业应对国际版权风险以及搭建授权展会展览贸易体系建设等版权工作方面,进行了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探索。河北省2024年作品登记数量跃居全国前4名,其版权的创造质量、运用效能、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为进一步巩固三地协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前瞻性工作规划,论坛期间,京津冀三地版权协会共同签署京津冀版权侵权监测平台协同共建合作协议,三地将通过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协调机制,深化协同发展,实现版权领域提质升级。与此同时,中国版权协会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签订《电影版权保护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我国版权工作在数字化转型与专业化服务之路上更进一步。

在论坛成果发布环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北京法院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版权保护白皮书》,并联合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发布“京津冀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三地法院在相关案件审理时坚持严格保护理念,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对历史文献类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准确认定含公有领域素材作品的保护范围,依法保障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转化和发展。未来,三地高院将通过跨域巡回审判、法官会议等形式,进一步统一裁判尺度,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版权司法保护工作,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徐伟伦)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