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写作|99本日记

文|张刚

今年初春,偶然在微信上与刘大姐取得联系,受邀到她家里做客。

刘大姐大名刘志军,好多齐鲁晚报人可能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一说“热线刘大姐”,那没有不知道的。

我们曾是老同事,虽不在一个部门,但在同一层楼办公。

1998年8月1日,刘大姐正式到齐鲁晚报热线部,开始接读者来电,到2008年7月31日正式离开,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正好满满十年。

自刘大姐离开齐鲁晚报,一算年头,竟然十几年没见过面了,这一见面倍感亲切。

刘大姐邀请我看她给小孙女记的日记。

2008年,孙女半岁以后,刘大姐开始记日记,从此以后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还给孙女制作了七本成长纪念册,第八本也已经记录了30多页。

刘大姐打开柜子,给我展示这些年记录的99本日记。

日记本按时间顺序,整整齐齐地码在柜子里,最早的一本是2008年7月——11月7日,记录的是小孙女的日常生活。封面上还标记着“吃、喝、玩、睡、大便。随机”

翻开里面,这样写着:

“8.7夜里,11.30醒,哼叽,没哭,12点睡着,不沉,夜里两点睡沉。”

“8.8早晨4点20醒,似睡非睡,转身多。”

日记里的这些文字充满了画面感,真像一个录像机,记录下了小孙女的点点滴滴。

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现在成了小孙女成长过程的最真实再现。

字里行间,柴米油盐。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翻看着一本本日记,生活的场景仿佛又被拉回到眼前,时间就停留在日记本里了。

小孙女慢慢长大,走的啥路、吃的啥饭,一一记录下来了。

仿佛在不同的日子里,展现出一个个生活瞬间:穿行于超市、家庭、学校之间。

一本本日记按时间线向前推进,成为她每天忙忙碌碌的生命轨道。

一页页翻开这日记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细细琐琐的日常生活,但流露出的却是刘大姐的一种信念,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

刘大姐不光有记日记的习惯,还细心地保留各类资料。

刘大姐从堆得满满当当的书架上拿出一本2008年的热线记录本,这是她离开报社时特意保留的。

后来她又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信息说:“今天上午在家翻找,找到了这些纪念资料。难得的是一本热线电话记录本,而且集中记录的是想领养孤儿的信息,我还编号约有90多名热心读者,可见齐鲁晚报的社会影响力。我又部分看了临离开报社时同事为我写的热情的留言,眼眶都湿润了。”

这次见面,刘大姐才给我说起当年离开晚报的原因:2008年6月的一天早晨去上班,她骑自行车匆匆往报社赶,结果一不小心,自行车前轮轧到井盖上,井盖翻了个个儿,她摔得头着地,嘴里出血。刘大姐一边说,一边摘下牙套让我看:原来磕掉了两颗门牙。

刘大姐说:“我想这是老天爷不让我干了,让我回家看孙女呀!”

她这才带着万般不舍,辞去了这份心爱的热线接线员工作,专心照顾孙女。

离开齐鲁晚报这些年来,刘大姐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培养孙女成长上。

从孩子小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读高二。

孩子明年就要高考,还有一年在家里陪伴刘大姐的时间。

这让刘大姐更觉得时间宝贵,亲情更重要,更珍惜现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

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孩子的课外活动,刘大姐都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在她的陪伴下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深深地爱上了读书、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大姐还带着孙女,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带她尽可能多地去看这个城市的变化。

她买了一个单反相机,随时随地拍下孙女参加的各项活动。

济南地铁二号线开通后,她当即带着孙女去体验,到站就下来,一站站地看。

济南地铁站里行人匆匆,大多数人都不会关注到里面的城市元素,但这些都被她们记录下来了。

济南泉水、大明湖、千佛山等名胜元素,还有大美黄河的壁画等等,她和孙女仔细品味,合影留念。

刘大姐告诉孙女:这才是我们济南的内在美,可好多人没看到这些,多可惜!

为了给孩子成长留下更多的记忆,刘大姐还去老年大学学习摄影、PS技术,更积极争取每一次当家长志愿者的机会,跟着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刘大姐说,亲身体验孩子们的快乐,也是一种享受。

有次孙女和同学集体外出表演,刘大姐陪同前往,还分担了很多学校老师的工作。

2018年10月,孙女上五年级,参加历下鼓号队表演。刘大姐主动找学校领队老师,争取到同乘班车前往比赛场地的机会,全程拍下孩子们活动的场景,并把活动场景发到家长群里,跟没到现场的家长分享现场的快乐。

有一次学校运动会,刘大姐争取到进入运动会场内拍摄的机会。

为了在不妨碍比赛的前提下,拍下孩子最好的瞬间,她早早地选好最佳摄影位,蜷着身子躲在主席台的台阶拐角处,终于从正面拍到孩子从主席台前经过的照片。

一次次活动,一幕幕动人瞬间,都被刘大姐纳进相机镜头。

冲洗出来后,按活动时间分类,做成孙女的成长纪念册。

刘大姐说:“这些年陪伴孙女成长,我在孩子教育上也有很多心得,想写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

孙女3岁在泉城广场学轮滑,4岁在全民健身中心学舞蹈,5岁开始学钢琴,陪伴她每周到老师家上一节课,跑了6年多。

学钢琴最后两年,教课老师搬家了,刘大姐从自己王官庄的家到大汉峪上课,坐公交得两个小时。

她带着孙女风雨无阻地又跑了两年,一直到考完钢琴10级。

真是不容易。

“所有的学习活动,我都全程陪伴,在公交车上和孙女玩文字游戏,背成语,背古文,字头连字尾。”刘大姐既用心培育、陪伴孙女成长,又把这些过程全部记在了成长纪念册中。

去省图借儿童读物的过程单独记了一大本,陪孩子学钢琴的记了三大本。

一天天,一年年,春夏秋冬,走过了17个年头。

现在整理孙女的活动照片,是刘大姐最大的快乐。

“这些年我还能拍照片、能写,真要感谢在齐鲁晚报工作的那十年。这是一份永远保持青春的工作,让我养成了职业敏感,现在还非常关注新闻,关注社会,所以自己的思想还能跟上这个时代。”

确实,那些年,报纸最辉煌的时候,热线呼个不停。

热线十年,电话两端,刘大姐成为一个繁忙的信息传递者、判断者。

接热线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越来越准确。

哪类热线适合哪个记者,哪条线索哪位记者能写得最专业,交给哪位记者最放心,她也心中有数。

刘大姐浑身上下充满着正能量,至今仍然以报社同事为自己榜样:

有一位同事拿着山大入学通知书给父亲报喜,父亲却让他抓紧割草喂羊;

还有一位同事是自己骑自行车,从齐河焦庙到山师报道的……

说起齐鲁晚报同事这些往事,她仍然发自内心的敬佩:“我佩服记者真正用心写出让人振奋、发人深思、宣传正能量的文章,报纸的舆论导向很重要。”

99本日记,8本成长纪念册,是刘大姐在离开齐鲁晚报后,又取得的成果,她说,“感谢在齐鲁晚报热线的十年历练,让我养成工作、生活中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