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不副实的地名背后有这些历史渊源
在中国的众多地名中,有很多一望便知其义的。比如山西,以位于太行山以西得名;河南,是因为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湖南、湖北则是以洞庭湖为界……如果了解中国地名文化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命名原则,那么像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江阴位于长江之南也就显得很直白了。但也有一些地名,光看名字,很容易被带偏。
名里无实:北京为何有很多带“海”字的地名?
有些地名里的某些字眼所预示的含义,在实际当中并没有。比如,在北京这个内陆城市,有很多带“海”字的地名,如中南海、什刹海等。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什刹海为例,其名得于元代。当时的北京水系发达,如今的积水潭、什刹海以及德胜门外原有的一片水域太平湖,在元代是连成一片的,是古高梁河在南迁之后形成的天然湖泊。南方的漕粮、布匹、日用百货等经京杭大运河均可直通积水潭。在蒙古语里,湖泊、水塘都被称作“海子”。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就是因为看中了这片水域,才确定以此为中心建设新城。
元朝佛教盛行,不久之后,这片水域周围建起了许多寺庙、尼姑庵以及道观,因而就有了“十刹九庵一庙”的说法,因古文中“什”通“十”,慢慢这片水域就被称为“什刹海”了。今天位于什刹海附近的广化寺、火神庙,均建成或重修于元代。至于中南海之名的由来,与什刹海大体相似。
再以枣阳为例,作为湖北省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名字里带个“枣”字,但这里却不生产枣。枣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老家,在设县前为一个村子,初次取名枣阳是在隋朝,在此之前,名为广昌县,为避太子杨广名讳而改名。至于为什么要取名叫枣阳,一说是因为当地有个枣阳村;另一说是枣阳的“枣”字由“棘”的古体“棗”字转书而来,而古代棘阳县与今天的枣阳县并不远,故此有“昔为棘阳,今为枣阳”之说;还有种说法是枣阳古时枣树众多,前人以枣树多、枣子大取名枣阳。
不过,枣阳历史上长期无枣的现实,让第三种说法很缺乏说服力。至于到底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抑或还有别的原因,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争论不休。
再说一个湖北仙桃,名中有“桃”但不产桃。仙桃这个地方,从古代到近代,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叫沔(miǎn)阳,1986年撤县建市更名为仙桃。至于改名原因,有的说是因为“沔”字既不好认也不好写,就采用了当地的民间传说改为“仙桃”。
湖北文史记载的传说有好几种,除了像孙悟空和仙女之类太过玄乎的之外,有两种倒是听来合理。一种是和地理形状有关,因仙桃地处汉江和锦瑞河之间,地势呈桃形,明代时取名“仙桃”。另一种是谐音,唐代贞观年间,回纥使臣缅伯高,奉命携一只仙鹅赴唐朝进贡,途经沔阳境内,不料仙鹅逃遁,仓促间,缅伯高只抓住一片鹅毛。无奈,他只好硬着头皮将鹅毛进贡给太宗皇帝,并说道:“仙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鹅逃遁,倒地哭嚎啕。上奏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太宗听后,就收下了这片鹅毛,并回赠一些中原特产给缅伯高。后来,人们把仙鹅逃走的地方取名“仙鹅逃”,又称“仙逃”,后来“仙逃”就变成了“仙桃”。
名大于实: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除了名里无实之外,还有一种是名大于实,也就是它的“名”根本接不住它的“实”。
说一个比较常见的“名大于实”的代表——山东省。很多人以为,山东与山西是以太行山分界,一东一西,但实则不然。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1168年,金朝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里的“山”,主要仍然指的是崤山。1368年,朱元璋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有了今天山东省的雏形,不过当时的山东,管辖着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带,比今天大多了。清初设置山东省。从地图上也能看出来,太行山东边还有河北省的大片区域,而山东仅仅有一小部分算是太行山的正东方。
说完大的,再说几个小的。比如,青海省有两个地名,与中国的两个省同名,一个叫海南州,一个叫河南县。海南州的全称叫海南藏族自治州,因位于我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之南而得名,1955年由海南藏族自治区更名为海南藏族自治州,一直沿用至今。不过,海南州仅仅是行政级别上比海南省低而已,要论土地面积,它占地4.45万平方公里,足足比海南省多出近1万平方公里。
河南县与海南州相似,因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全称是河南蒙古自治县,与千里之外的河南省一点关系也没有。而在河南境内,也有个名过其实的地方,叫陕县(现为陕州区),如果都用简称的话,那就和陕西省没啥区别了。虽然此“陕”非彼“陕”,但二者在历史上却也有一定的关联。
西周时期,武王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靠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召公奭辅政。考虑到西周的地盘太大,不好管理,周公、召公决定分而治之,分界点就是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市的陕州区,过去叫陕县。《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名实相悖:海丰的“海”味儿为何大大弱于陆丰?
众多名不副实的地名中,最具迷惑性的,恐怕要属我们要说的第三种了——名实相悖。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要属广东的海陆丰地区。
海陆丰地区,由海丰和陆丰两个地区拼合而来,是广东汕尾市的旧称,位于广东东部,汇集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这两个地名的奇特之处在于,海丰明明名里带着“海”,但其“海”味儿却大大弱于陆丰。海丰境内尽管有长沙湾、高螺湾、九龙湾3大海湾,但陆丰的海岸更曲折,港湾更多,沿海有乌坎、甲子、碣石、湖东、金厢5个港口,18个岛屿,230个海礁。从地图上也能看出来,陆丰的碣石镇明显凸出在大海里,而东北方向的甲东镇则三面环海,孤悬海外,靠甲东大桥与西边的甲子镇相连。单从这点看,陆丰似乎更有理由叫海丰。
海丰是有名的千年古县,早在东晋时期即置海丰县。之所以取名“海丰”,据清嘉庆《惠州府志》和《岭南杂志》记载:“海丰,亦称南丰,以大海在邑南故云。”海丰取义于“水族甚多、南海物丰”,所以,早年的海丰县,实际上包括今天的汕尾市和陆丰市在内,拥有大片海岸线,是名副其实的“海丰”。
陆丰原是海丰的一部分。公元624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县,也就是后来的陆丰县。贞观年间,陆丰曾被并入海丰。到清朝雍正时重置陆丰县。1988年,海丰、陆丰两县划入汕尾市。1995年,陆丰撤县设市,属县级市,由汕尾市代管。之所以取“陆丰”名,据《陆丰县志》载:陆丰县“去古陆安故壤三十里,去海丰县七十里,乃撮举陆丰以名之,谓不忘其旧也”,即取“陆安”“海丰”各一字为名。
比陆丰和海丰地名更难理解的,是海南的东方市。东方市是海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与名字相反的是,它位于海南的西南方,西临北部湾,与越南隔海相望。据考证,西汉时期即在海南岛设置了16个县,其中的九龙县大体就是今天的东方市所在位置。隋朝时,在西汉九龙县故地上设立“感恩县”,这一名称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东方县、东方黎族自治县,1997年撤县设市,东方黎族自治县改称东方市。之所以叫“东方”,是因为在东方市东部山区的东方镇(现已改称东河镇),有三个黎族村落——东方村、中方村和西方村。“方”在黎族语言中是“村”的意思。在新中国第一次设县时,县城就设在当时的东方镇附近,因此得名。“东方”只是黎语地名而已,它的实际意义与地理方位没有丝毫关系。
所以,每一处地名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不能简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和判断。也正是这一点,说明了我们国土的幅员辽阔,历史的源远流长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文/番茄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