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探寻航天“蜀绣”功夫 | 七万余根导线零误差!“绣”出一条通天之路

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当天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四川航天人用堪比蜀绣匠人的严谨细腻为航天强国建设又一次贡献了巴蜀力量,“绣”出了航天精度与高度。

发射日当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简称“七院”)所属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总成车间内,繁忙如常。听到神舟二十号成功升空的消息,车间负责生产研制此次任务中发射控制组合的龙娟心头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过去数百个日夜的坚守有了答案,她负责焊接了七万余根导线零误差,十余万个焊点精准,为任务成功铺就了一条精密的“通天之路”。

发射控制组合的研制堪称“航天绣花”——1立方米的箱体密布3000多根直径只有0.15毫米的导线,又细又长的导线容易绞成一团,必须做好双绞和屏蔽,才能确保根根对应,路路畅通。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箱体内部导线连接情况,龙娟每天站立工作10余个小时,在凹槽式箱体中“悬腕”作业,长时间低头悬腕的“绣花”工作让龙娟的腰椎和脊柱亮了红灯。“腰酸背痛能忍,最煎熬的是心理压力。”龙娟表示,“每天必须悬着心反复检查,确保线接对了,屏蔽达标了,多余物清除了。”继电器控制组合的测试更如“针尖上跳舞”。每台设备含上百个继电器,测试点密密麻麻,接反一个正负极就会引发灾难。用最“稳”的办法,完成每个测试点的输入输出校验,用“零误差”的态度守护发射信号毫秒不差。

视线转到电缆网生产车间,另一位航天“绣工”徐春梅正与“会扎手的粉尘”较劲。她负责生产组装了用于长征火箭的电缆,包裹电缆表层的高温导线玻璃纤维层扎手磨人,纤维碎屑粘到皮肤奇痒,浸漆后变成硬刺扎在手指上极难清除。为减少玻璃纤维伤害,她发明了“逆茬梳理法”——像绣工分丝般将6股支线轻柔分离。

如果将火箭比作一辆飞驰的汽车,伺服机构就是方向盘,精准指引前进方向,确保载人飞船精准入轨。伺服机构中的运动件多,其中作动筒、蓄压器壳体 、油箱、气缸等零部件是伺服机构的关重件,它们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了火箭的稳定表现。尤其是蓄压器壳体,内孔精度要求极高,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表面光滑度堪比镜面。

面对这个棘手问题,七院所属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青年工艺员们主动请缨,成立青年突击队,像“蜀绣大师”一般,反复优化加工工艺,通过革新装夹方式和智能调控参数的方法,在上百次试验之后,找到了蓄压器壳体精密磨削的“最优解”,确定了最佳磨削速度和压力组合,让生产效率提升三倍,该成果还获得四川航天工艺攻关一等奖。

如果蓄压器是火箭的“血压调节器”,那作动筒就是飞船灵活又强韧的“关节与肌腱”。作动筒零件精度要求同样很高,且零件形较大,在实际的设备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飞屑划伤大端面的情况,影响产品质量。“航天产品的质量没有99分,只有100分。”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青年工艺员魏海明说到。在青年突击队的集思广益下,根据作动筒端面的外形,利用端面上的过孔,设计制作了一种专用工装,既有效保证零件精密加工面的保护问题,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寿命,确保产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交付。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审核 李影 图据 受访者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