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70周年活动启动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上海市举行,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办。上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基地,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上海的老港升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钱学森“航空救国、科技报国”远大理想也在上海这片科技创新沃土上生根发芽。

科技强国,光耀来者。4月2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致敬航天奠基人,传承科学家精神’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

2025年恰逢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钱学森的载誉归来开启了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宏伟序章,并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的崇高精神,缅怀他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上海交通大学启动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激励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应有力量。

4月25日上午,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主题标志现场发布,并启动全年活动。主题标志设计紧扣科技航天与爱国归国两大核心维度,旨在以视觉符号凝练钱学森的卓越贡献与崇高精神。其创意根基深植于“归”字所蕴含的归国意涵、代表纪念时长的阿拉伯数字“70”,以及钱学森图书馆标识,三者融合构成主体图形框架,并以“1955-2025”这一具有历史跨度的具象化时间符号作为“暗线”,精准锚定钱学森归国的关键时间节点与当下纪念的时代坐标。

“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分为“缅怀·非凡人生”“弘扬·崇高精神”“献礼·集体记忆”三个板块,计划以科学成就为主题,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策划以生平叙事为导向的专题展览,系统回顾钱学森回国历程及其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以精神传承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览、精神宣讲、“大思政课”建设、融媒体传播等,见物见人见精神,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钱学森作为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以成果转化为主题,通过文化育人、主题出版、口述史料采集等,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

当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的还有“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进校园”活动。特级航天员、2025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汤洪波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钱永刚馆长向出席活动的航天员汤洪波赠送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模型“大地上的丰碑”。该建筑模型采用“大地情怀 石破天惊”设计理念,以方正的结构寓意钱学森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以开裂的石头寓意钱学森迸发的智慧之花以及戈壁滩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这份礼物承载着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内涵,也寄托着对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无限期许。

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与普及,培养了一支以钱学森科学家精神为指导发展起来的青少年艺术团体“星空少年团”。由“星空少年团”带来主题微宣讲《我的中国心》,生动演绎70年前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的故事。少年们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与悠扬的乐曲声,传递着对钱学森的家国情怀,谱写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乐章。

在人工智能时代,钱学森图书馆站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新起点,通过建设“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打造馆藏资源开放、共享、融合和知识服务的平台。以“开放共享、智慧赋能”为宗旨,构建起覆盖手稿、书信、图书、期刊、照片、影像资料等馆藏类型及11万个数字资源的“数字文物枢纽”。“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一期)上线试用,首次将3万件馆藏和10万个数字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进一步提升文物藏品的公众服务效能,拉近公众与钱学森之间的距离。

活动当天,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从构建航天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育新时代航天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强强联合,共筑航天未来。未来,双方将联合开展“向星辰出发”主题航天公益活动,推动“中国航天基金会奖”获奖者走进高校;联合举办展览,开展全国重点区域巡展;推动航天院士、专家走进上海地区大中小学校开展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精神宣讲;合作推动中国航天基金会创作平台一期“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文化体系建设。

看看新闻记者: 洪焕铨

编辑: 洪焕铨

责编: 师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