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AI硬件的“宽路”与“窄门”,当资本为真实价值投票

不到3个月时间,AI耳机明星公司又达成了新融资。4月21日,未来智能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 A 轮融资,启明创投与上海国投孚腾资本联合领投。

在资本市场对AI硬件态度日趋谨慎的当下,这家初创公司的融资轨迹折射出资本评估体系的结构性转变——从追逐技术概念转向验证商业本质,看到真实价值。

AI硬件是确定趋势,但耳机赛道并非蓝海,要想进入这扇门并非易事。

一边是大厂厮杀凶猛,另一边是C端硬件产品的容错率极低,创业企业甚至整个大耳机赛道的生存法则真实又残酷,只有解决真实需求,才有可能活下去、跑出来。

所谓真实需求,意味着所有实验室里的设想都必须在真实场景里验证一遍,被消费者体验过,并且拿到“有用、好用”的评价,才算是真落地。

伪需求、假装前途光明的方式,在这里完全行不通。

“一家创业企业,要想生存得好,必须得把场景先打透,把细分人群的需求满足好,这是第一位的。”启明创投合伙人王世雨长期关注消费科技领域,他对行业的洞察如此。

实际上,未来智能正是这么做的。

他们的AI耳机,几乎把会议、商务场景里所有棘手的痛点,掰开了,揉碎了,最终以普通耳机的形式,一键实现录音转写、同传听译、摘要总结、待办提取、AI问答等功能。

“AI解放人类”不再是飘在半空中似不可触的概念,这个认知正在被一场场真实的会议验证。陆家嘴某银行的晨会上,分析师张薇习惯性轻触耳机侧面的红点按钮,2小时后,包含待办事项的会议纪要已自动生成。

这种“无感化”的AI渗透,让商务办公场景的案头时间得以大幅减少,消费者反馈也让未来智能得以在AI耳机赛道一骑绝尘。

成立不到四年,未来智能已连续三年保持营收翻倍增长,其AI会议耳机占据细分市场68%份额,用户留存率76%,复购率达44%,产品走进了185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像未来智能这样,做AI应用还能赚钱的企业,非常少见。

他们也没有就局限在这里。在未来智能CEO马啸的设想中,这家公司的战略路径是让耳机从“耳替”,迭代成“嘴替”,最终再迭代成“脑替”。

不过,这一切的底层逻辑依然是,真实价值。

如同马啸的感慨,世界太宏大了,以至于我们在讨论AI改变人类的时候,还有大量的人不太会用普通话沟通,甚至有99%的人都无法用好AI。

而真正好的AI产品,是不需要费心学习的。

AI硬件的“反直觉”真相

AI硬件的狂热中,一个反认知的现象正在发生。

无论是AI眼镜还是人形机器人,都暂时没能完成生活化适配。为什么AI耳机率先跑出了明星产品和头部公司?

王世雨的投资逻辑揭示了关键:“这波AI改变了很多使用场景,其中语音交互更主流一些,无论是交互效果、使用频次和时长都在提升,在这一场景中,耳机是一个不怎么需要去教育的、最天然的语音交互硬件入口。”

中国职场人年均参与线上会议数量正在激增,甚至有部分人群的单日最高会议时长突破6小时。当“随时待命”成为工作常态,用户需要的不是炫技的AI,而是“隐形助理”。

未来智能选择的破局点足够有效。

三年前,未来智能经过耐心梳理,发现耳机的高频刚需场景,除了听音乐这个大类,更接地气也更“不可逃避”的,正是办公商务,并且亟需记录整理会议信息。

苹果、华为这样的大厂,并未注意到背后的痛点,或者注意到了,但没有心思做这件“小事儿”。他们的蓝牙耳机销量虽高,这些耳机所重视的外形、音色、降噪等通用功能,没能解决职场人的痛点。

在未来智能之前,耳机并不具备“生产力工具”属性,更多是娱乐设备。

决定做AI耳机,解决职场人的高频刚需诉求,成了未来智能彼时认定的方法论。

只是没有人想到这个设想的实现会那么难,同样没想到的是,他们也凭此开创了AI会议耳机的新品类。

这个决定近乎疯狂。当时行业普遍认为,AI与大模型的结合应聚焦于手机、电脑等算力充足的设备,而非“连屏幕都没有”的耳机。

更现实的障碍在于技术路径,如何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实现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和多语种翻译的协同作战。

为了让在耳机有限的算力与功耗下实现复杂AI功能,未来智能的答案是“云边端三层架构”,端侧定制主芯片处理声学信号与基础降噪;边缘侧引入手机APP承担智能调度、连接云端与硬件、本地算力处理以及多样化输出功能;云端开发部署了viaim AI大脑,持续迭代,完成深度学习和多语种翻译等更难的任务。

最终,效果证明这些从零开始的押注是有用的。

2022年5月,iFLYBUDS Pro正式发布。凭借独特的会议录音、录音转写以及智能摘要功能,iFLYBUDS Pro解决了职场人士的实际需求,彻底把耳机转变成生产力工具。

事实也证明,这种逻辑是当下AI落地能走通的优选路径。

今年3月,突然全球爆火的AI Agent——Manus也是这样的路数,AI执行工作流,不做大而全的生活化替代幻想,只专注解放职场生产力,足够接地气,足够刚需。

清醒着寻求长远未来

做好商务与会议场景细分赛道之后,未来智能算是站稳了脚跟,有机会与其他大厂掰掰手腕。

他们的计划是循着优势场景延伸去做。

在马啸的表述中,未来智能最新升级的“通话翻译”功能就是写照,具体来讲就是,当你通过耳机与使用其他语言的人通话时,一方面耳机可以自动将对方说的话翻译成中文;另一方面,用户说的中文,在对方那也可以自动翻译成对方所使用的语言。

AI会议耳机的功能还在不断进化,目前已经支持多场景录音转写、32种语言同传翻译,再到一键闪录、摘要与待办生成、AI问答,逐步奠定了在AI耳机领域无可争议的引领地位。

2024年“双十一”全周期,未来智能的 AI会议耳机销售额稳居各大电商平台AI耳机品类榜首,在京东AI耳机TOP10榜单中前十占六。

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统计,2023-2024年上半年,在AI会议耳机市场,未来智能品牌合计销量及销售额均位列第一。

从正式发布第一款耳机产品至今,未来智能的月活增长超10倍,月使用次数增长6倍,复购率达到44%。

拿到这样的成就,未来智能并没有失去理智。根据马啸的观点,真正好的AI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拿过来就能立刻产生价值”。

在2025年“全球科技风向标”CES上,我们了解到全球“AI百镜大战”的大多数主流厂商,真相比认知中更加残酷——所有AI眼镜,无论噱头打得多炫酷,要想活下来,只有一个真理:首先要做成能长时间佩戴的生活化眼镜,其他AI功能都是锦上添花,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作为姐妹赛道,AI耳机已经跑出了未来智能这个样本,路径就在于,产品要先成为实用AI工具,再谋求成为生活伙伴。

上海国投孚腾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锟在分享对未来智能的观点时透露,当前AI产业正处于从“功能创新”向“价值创造”过渡的关键阶段,唯有那些能精准把握场景本质、构建差异化价值锚点的企业,才能在规模化竞争中占据先机。

“我们还要持续开发新的产品形态,以满足眼睛、大脑的替代需求,帮助用户更好地看、更高效地思考。”马啸说,“做人工智能产品,就是要以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为原则,想象人作为助理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而产品,应该具备比人更敏锐、更准确、更能记住信息的能力和特点,这也是未来智能产品研发与创新的底层思维。”

接下来的5月份,未来智能还要继续发布两款新品,既有旗舰款pro系列的继续迭代,也有多样化耳机形态时隔两年的回归升级。

马啸的朋友圈里,常会出现管理层“吵架”的信息点,这是一种调侃,但,在充分的讨论后达成认同是未来智能经典的工作方式。一定要充分研判。

未来智能的最新研判中,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是出海。

据马啸透露,经过长期调研发现,在海外市场,服务于办公会议场景的硬件设备和智能解决方案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集合录音转写、翻译、AI交互等功能的AI硬件产品仍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

“基于这一现状,未来智能的产品放在全球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首创’,这也增强了我们发展海外市场的信心。”他说。

今年,未来智能计划先重点开拓日本、欧美等市场,后续也将陆续推进东南亚等相关市场。

启明创投的判断与之一致。“出海是中国品牌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必然发生的事情,它不是后备选项,而是一个自然选择。未来智能不是计划要出海,而是已经做了出海的尝试,比如新加坡市场的探索。”王世雨说:“希望未来智能能够先打透场景,满足好细分人群的需求,在商务会议这一细垂直赛道建立起稳固的护城河。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细分场景进行延伸,通过超高渗透率形成口碑外溢,实现从垂直场景到泛化需求的跃迁,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