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疫情还糟!科技供应商被特朗普关税政策折腾得崩溃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周三你接到通知说所有出货全部暂停,匆忙调整生产计划,结果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又被告知立刻恢复生产,赶紧加班加点。这不是某部职场喜剧,而是如今美国科技巨头供应商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今天喊停,明天催货:供应商的噩梦日常
特朗普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就像一个任性的熊孩子,今天说东,明天说西。据日本《日经亚洲》最新报道,英伟达、苹果、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的供应商们简直要疯了!他们一会儿被叫停出货,一会儿又被催着加班加点生产,整个供应链彻底乱成一锅粥。
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的情况比新冠疫情时期还要糟糕,简直就像是"没有明天"一样。疫情期间至少还能看到些许趋势,而现在?周三和客户谈好的所有决定,到了周四就变成了一堆废话。
一位为苹果、三星和谷歌供货的供应链经理形象地描述道:"我们头晕目眩,根本无法敲定任何事情。就像在急诊室工作,每隔几分钟就要处理一场截然不同的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90天缓冲期":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另一种煎熬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全球百余个国家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以及对他认为与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4月9日政策正式生效后,惠普、戴尔、亚马逊和微软等公司立即通知供应商停止大部分从东南亚和中国发往美国的货物。
然而,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特朗普突然改变主意,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暂缓90天实施"对等关税"。你以为这是好消息?供应商们可不这么认为。
一家iPhone组装厂的高管无奈地说:"没有前景可预测。我们将不得不灵活应对,就像没有明天一样。"这90天的"宽限期"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煎熬,因为没人知道90天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这短暂的"缓冲期"内,惠普、戴尔和Meta都在要求供应商加快准备零部件,并在越南和泰国尽可能多地组装产品,以应对7月之后可能再次发生的供应中断。一位供应商高管透露,关税政策生效当天,他们泰国工厂的产能暴跌了80%,但第二天早上,他们又收到客户电话,要求全面恢复出货。这种反复无常,简直让人抓狂!
"2025年就完了":科技供应链的冰冷预测
消息人士透露,这种极端的不确定性让整个科技行业难以制定任何可靠的企业计划,甚至无法给出2025年的业务展望。多位零部件供应商高管表示,考虑到整体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公司正在重新评估今年的业务计划,很可能削减2025年的资本支出。
"寒冬即将来临,我们需要储备更多现金来克服逆境。"一名高管的话让人不寒而栗,"削减大型投资和设备采购的支出是必须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位为苹果、微软和谷歌供货的零部件厂商高管毫不掩饰地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削减包括差旅费在内的支出,并且冻结了招聘计划。他的预测更是让人心凉:"基本上,如果关税持续数月,2025年就完了。"
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事
台湾旺宏电子总裁卢志远的观点可能是最务实的:"整个行业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他看来,面对这种高度不确定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停下来观察倾听,"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政府间谈判的问题,外商是不可能突然改变格局的"。
哈佛商学院教授史兆威的比喻更是一针见血:"想象一下,如果一场体育比赛的规则每五分钟就变一次,那会是怎样的情景。企业无法在如此多的不确定性下进行规划。"
史兆威提到了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投资案例,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秀。2017年,富士康高调宣布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厂,特朗普亲自出席动工仪式,还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结果呢?项目最终"烂尾",富士康的实际投资额只有最初承诺的零头。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政治承诺和商业逻辑往往是两码事。
市场秩序被打乱:不只是成本问题
台湾经济研究院科技供应链分析师邱昰芳指出,即使有90天缓冲期,更高的关税成本也将成为常态,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市场秩序的彻底混乱。
"撇开成本问题不谈,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市场的动荡。"邱昰芳分析道,"AI服务器等商用产品的需求可能受影响较小,但对于消费电子市场来说,挑战将是深远的。我们看到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订单与市场前景严重不透明,如果市场需求低迷,所有目前运往美国的货物都面临着被闲置库存的风险。"
这种未卜的前景,对于那些已经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供应商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不仅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还要面对可能的市场萎缩和库存积压。
结语:政治游戏下的商业牺牲品
回顾整个事件,不难发现,科技供应商们成了政治游戏中的无辜牺牲品。一项今天宣布、明天又变卦的政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除了混乱和损失,别无他物。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像极了一场商业噩梦,供应商们被迫在这场噩梦中左右摇摆。他们无法预测明天,只能像消防员一样,不断扑灭一个又一个突发的"火灾"。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变动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而当这个国家是美国,这种反应的威力就被放大了无数倍。科技巨头尚且能够承受这种冲击,那些依附于它们生存的中小供应商们又该如何自处?
也许,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正如史兆威教授所言。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能做的,可能只有保持现金流,减少投资,静观其变。毕竟,在没有明天的世界里,活着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