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国新版“负面清单”再降准入门槛

本报记者 戚席佳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24日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将限制事项从2022年以来实施版本的117个减少至106个。香港《南华早报》认为,这标志着中国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罗列投资者在中国受到限制或禁止的行业,于2018年首发,共经历四次修订,清单事项数量由2018年的151项压减至目前的106项。负面清单制度的核心要求之一是“非禁即入”,即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大企业、中小企业,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路透社援引中国专家的观点称,更好推动“非禁即入”模式落地生根,有利于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投资积极性,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良性竞争。香港《南华早报》称,“负面清单”是中国简化市场准入同时保持对敏感领域监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版本的“负面清单”直接删除了一批全国性措施,如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部分开放了一批全国性措施,如取消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药品和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医疗机构使用放射性药品(一、二类)、试办新型电信业务、林木种子进口、增值税发票印制等管理措施。此外,路透社称,新版“负面清单”还鼓励地方政府在交通物流、货运代理、车辆租赁服务等领域开放更多准入。与之相对,新版“负面清单”新增无人机运营和电子烟生产等领域管理措施。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新版“负面清单”的增减项目来看,调整背后的主要考量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一方面,通过删除不必要的全国性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另一方面,新增相关领域管理措施,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同时也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德国《经济周刊》称,在中美贸易争端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在降低外国投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