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智库观察(4月11日至18日)
综合编译 袁 野
美国专家眼中的关税战:中国有信心打赢特朗普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提高关税,并对中国征收累计高达约150%的关税后,中国官方与社会精英非但没有动摇,反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高级顾问甘思德在近日发表于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文章中指出,北京对特朗普的再次“经济围堵”做好了准备,并相信自身的韧性可以承受这场“压力测试”。
特朗普近期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被外界视为对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虽然市场强烈反应导致政策急转,但对中国的攻击仍在继续。新一轮高关税措施及对科技公司和留学生的限制,显示美国对华战略进入新阶段。
甘思德指出,中国领导层并未退让。他在2022至2025年间多次访问中国并观察到,虽然中国经济遭受疫情、房地产和消费萎缩冲击,但政府的刺激政策、科技突破及国际比较中的“美式乱象”,坚定了中国社会的信心。
甘思德称,他2025年3月与多位中企高管交流时获悉,电动车出口和海外建厂计划提前启动,遭美制裁的半导体企业在设备服务中断的情况下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事实让投资者开始“重新估值”中国市场——在2025年初的摩根大通年度会议中,投资者不再质疑中国是否值得投资,而是集中关注刺激政策能否落地及其成效。
除了国内变化,中国信心坚定的更大推动力来自“对比效应”。在中国各大城市、美国迈阿密乃至纽约的跨国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个话题:特朗普及其政策带来的混乱。
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在国内推进所谓“政府效率改革”,大幅削减基础科研、气候研究、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部门预算,让中国专家错愕。“美国还相信科学吗?”一位学者问。
对外政策方面,特朗普放弃多边贸易体制,重塑“单边主义美国”,不仅令中国疑惑,也让其盟友错愕。有中国学者讽刺:“美国这是在把世界领导权拱手让人。”
甘思德总结称,中美制度竞争的第一轮已经结束——不在于哪国赢得更多谈判筹码,而在于人心所向。特朗普的“红领带”,在许多中国人眼中,已成为一面象征美国退让的“白旗”。在这场较量中,北京不再是被动的一方,而是信心日增、步步推进。中国认为,它正在赢得胜利。
甘思德是CSIS高级顾问兼中国商务和经济董事项目主任。作为中国经济政策和中美商业关系的权威专家,他长期坚持赴中国考察。他关注的领域包括中国的创新驱动、中国的产业政策、中美关系及全球经济治理。
美国前高官坎贝尔与杜如松:不要低估中国!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最新一期刊发拜登政府时期的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联合撰写的文章,警告美国正陷入对中国力量的严重误判。他们呼吁美国重新构建以“盟友共同规模”为核心的新战略,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在制造、科技和军事实力上的深层优势。
文章指出,过去20年,美国对中国的评估如钟摆般摇摆不定:从过度悲观转向现在的过度乐观。当中国防疫政策结束后未能出现预期的经济反弹,而美国股市和就业表现亮眼,华盛顿决策圈便迅速得出“中国已不可为”的结论。然而,作者强调,这种“胜利主义”与以往的“失败主义”同样危险,因为它忽视了中国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GDP长期超过美国70%的竞争对手所具备的战略深度。
作者指出,即使中国面内外挑战,其长期积累的产能、科研与军工优势也不会消失。作者批评了当前美国舆论圈内流行的“美国复兴论”和“中国崩溃论”。他们引用政治学者亨廷顿的观点指出:“真正的危险不是忧虑衰退,而是自满心态。”文章指出,如果美国继续误判局势、单边行事,反而会丧失唯一优势——全球盟友网络。
作者认为,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美国优先”的路线,甚至威胁退群、削弱盟友信任,不仅会使“自由世界”分裂,还将促使盟友转向中国。例如:欧日韩政界已有“战略自主”倾向;美方若逼迫过紧,部分盟友可能发展核武器、自建集团或转向人民币体系。
作者最后指出,“美国不应重演英国百年前的失败,也不能幻想独自赢得与中国的世纪竞争。只有将盟友变为‘规模的源泉’,才能在未来与中国一较高下。”
库尔特·坎贝尔是拜登政府时期的常务副国务卿;杜如松是拜登政府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
俄媒:巴黎在国际热点问题上挑战华盛顿
4月10日,俄罗斯《观点报》网站发表文章称,法国将在未来几个月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这将加强中东地区的集体安全。以色列拒绝“两国方案”,并抨击巴黎的举动将是“对恐怖主义的奖赏”。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欧洲教研室教授、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成员斯坦尼斯拉夫·特卡琴科说,谈到巴黎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可能性,马克龙在另一个世界热点问题上向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了挑战。他说,此举是在对美国至关重要的领域加强与华盛顿的对抗。
以色列情报部门“纳蒂夫”前负责人雅科夫·凯德米认为,其他欧洲国家也可以效仿法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各国的内外政策环境,及它们与美国和中东国家关系的协调程度”。
欧洲防务自主:天方夜谭还是曙光初现?
面对俄乌冲突持续与特朗普政府对欧洲安全承诺的不确定性,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投入8000亿欧元的宏伟防务计划,试图重塑欧洲安全架构。然而,对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构想,大西洋两岸的专家学者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专家詹·卡萨波格鲁和彼得·拉夫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欧洲的战略自主仍是“幻想”,欧洲防务仍然依赖美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特朗普在关税战中对欧盟的种种施压。
与此同时,欧洲改革中心研究员路易吉·斯卡齐耶里在分析文章中提出,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与困难,欧盟的防务计划与独立自主战略必须最大程度实现。欧盟不会对美国妥协,中欧关系或有重大缓和。两种不同的视角折射出当前全球安全格局重组的复杂性。
詹·卡萨波格鲁现任哈德逊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曾任罗马北约国防学院研究员;彼得·拉夫是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现任该所欧洲与欧亚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小布什总统办公室研究主任;路易吉·斯卡齐耶里现任欧洲改革中心副主任,研究主要聚焦于欧洲安全与防务,以及欧盟外交和周边国家政策领域。
与亦敌亦友者的贸易:经济外交如何影响出口
人们常常认为,政府签署贸易协定后,企业将涌入新的市场。但事实上,即使有了正式协议,由于在对象国缺乏前期联系,企业仍面临显著的不确定性。3名美国学者发表在《国际研究季刊》的研究认为,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帮助是有倾向性的,政府利用商业外交渠道,以符合其更广泛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方式促进出口。换言之,国家利用经济杠杆,同与本国在地缘政治角度上不一致或存在较高贸易壁垒的国家,构建更紧密的联系。政府行为体可以通过收集和协调有关贸易机会的信息流,使感兴趣的进出口商更易获得这些信息。在经济自由化受到民粹主义反弹、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的能力受到质疑的今天,商业外交可能是各国通过贸易继续追求政治和经济目标的一种途径——不那么引人注目,却越来越有用。
作者唐·卡思勒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与国际安全问题;马修·康纳利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史;雷蒙德·希克斯是哥伦比亚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政治机构对经济产出的效用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