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检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情况 重点关注四方面

4月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获悉,今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就《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本次执法检查将通过实地检查、座谈交流、市区联动等方式进行,并计划开展“万名代表走基层”活动,三级人大代表将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建议。值得关注的是,如何营造正气充盈的网络空间也是本次监督工作的重点,尤其将关注网络诈骗、造谣诽谤、虚假信息传播等乱象进行综合治理等情况。

执法检查回应新现象、新课题

本市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自当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实施近五年来,有力推动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行为促进工作,有力推动了首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月, 2024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文明指数达到90.80分,比上一年度提升0.07个分值,保持连续上升态势,体现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当前,本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网络传播的一些乱象如何进一步治理,社会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中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课题,也是落实《条例》的新要求。按照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执法检查工作纳入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同时,经深入研究,对检查重点进行了延伸和扩展,检查范围扩展到相关法律法规。

将重点检查四方面内容

按照执法检查工作方案,本次检查重点涵盖四个方面。一是文明行为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建立和运行情况。主要包括: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街道(乡镇)及社区(村)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开展;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工作合力等情况。

二是营造向上向善社会风尚情况。主要包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建立健全好人好事发现、宣传和激励机制,引领社会好风气建设;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持和鼓励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及见义勇为等行为;加强青少年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崇德立志时代新人;发挥大众传播媒介作用,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情况。

三是构筑正气充盈网络空间情况。主要包括: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及运行;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丰富网络道德实践,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针对网络诈骗、造谣诽谤、虚假信息传播等乱象进行综合治理等情况。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情况。主要包括: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帮扶困难群体;加强矛盾纠纷预防、调解和处置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助力化解社会戾气等情况。

将同步开展“万名代表走基层”活动

据了解,本次执法检查主要采取实地检查、座谈交流、市区联动等方式进行。本次执法检查中,将委托16区人大常委会根据检查重点,结合各区实际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同步开展“万名代表走基层”活动,三级人大代表深入各区代表家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根据调研和征求意见的情况,形成执法检查报告,梳理问题清单,分析研究新时代文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研提工作建议。按照工作方案,计划于9月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审议执法检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此次执法检查,目的是进一步总结全市已经取得的丰富实践经验,推动更好建立发现、宣传和激励好人好事的制度机制;通过深化调研,梳理普遍反映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推动破解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难题;通过发挥人大制度优势,推动构建良法善治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领导带头、人人参与,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动局面,全力打造首都精神文明“金名片”,努力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