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精科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 营收净利翻倍 生态协同 产业整合卡位新增长周期
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先锋精科发布上市以来首份年度报告。
先锋精科2024年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1.36亿元,同比增长103.65%;实现归母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166.52%。
先锋精科在财报中表示,2023年下半年起下游半导体设备市场重新步入上行周期及国产化进程持续推进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水平大幅增长。
今年一季度,先锋精科去年的高增长得到延续,实现营收约为3亿元,同比增长38.58%。受益于下游需求旺盛,先锋精科半导体领域核心产品销售持续增长。
深度绑定行业头部客户 增厚研发实力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已量产供应7nm及以下国产刻蚀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商,先锋精科经过长久的技术积累和工艺精进,已成为国内头部半导体设备厂商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在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浪潮中位于同行前列,与其他行业内领先企业共同推动国内行业发展。
在客户合作方面,2024年,先锋精科与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拓荆科技、中芯国际、华海清科、屹唐股份等国内半导体设备头部客户持续深度合作,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还深入关键工艺部件、器件等新品共同协作开发,开发综合解决方案。
财报显示,先锋精科此前向国内龙头半导体设备企业提供的腔体为核心的刻蚀设备配套零部件,已批量应用在5nm芯片生产线及下一代更先进生产线上。
同时,先锋精科依托精密制造技术基础,加速拓宽战略业务板块,横向拓展应用领域,在现有产品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医疗、光伏及模组产品等其他精密制造领域拓展,为公司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核心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先锋精科积极参与客户新产品工艺的联合开发,协助客户诸多设备经历了研发、定型、量产和迭代至先进制程的完整历程,公司亦高度重视技术研发。
通过自主研发建立的精密机械制造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焊接技术、高端器件设计及开发技术、定制化工装开发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平台,先锋精科不断加强技术更迭,灵活改进工艺路径,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4年,先锋精科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全力推动技术突破与升级。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金额6408.32万元,同比增长76.49%。截至2024年末,公司各项精密制造技术已形成102项获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70项,全部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
在产能建设方面,财报显示,先锋精科对第二表处中心(靖江先捷)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线建设,部分产线已投入试运营;先锋精密制造二厂已于2024年12月完成封顶;无锡先研募投项目依照计划于2025年第一季度启动建设。通过进一步提升产能规模和综合竞争实力,能够为公司更好完善产业布局,在产业上行周期抓住发展机遇。
资本并购 产能扩张 锚定国产化高成长赛道
2024年,随着全球半导体行业资本开支步入上行周期,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创新高,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已率先实现上升,半导体设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不断推进。
根据SEMI数据,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创历史新高。从区域来看,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仍然是半导体设备支出的前三大市场,2024年全球份额分别为42.3%、17.5%、14.1%。中国大陆继续加大资本开支,2024年设备支出达到了4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4%。
得益于半导体设备行业国产替代的趋势,设备零部件产业也将迎来国内厂商需求增加的机遇。
目前技术壁垒较低的零部件已经部分实现国产化,高端产品国产化率很低。基于本土优势和成本优势,国内零部件厂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产线丰富度提升,未来国内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厂商有望进一步切入国内产线供应链,继续提高半导体设备行业国产化发展速度。
除抢先推动产能布局,加强客户合作及技术平台开发,先锋精科亦通过积极产业整合,增厚技术实力,提升产业国产化能力。
在2024年,先锋精科以募集资金人民币5000万元,对全资子公司无锡先研进行了增资。本次增资用于实施无锡先研募投项目,是基于先锋精科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实施的具体需要,有助于推进募投项目的建设发展,与公司目前战略布局相符,符合当前主营业务发展方向。
2025年1月,先锋精科再次宣布计划以自有资金1200万元,收购无锡至辰100%股权,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半导体关键工艺部件的竞争力,在半导体金属零部件的表面处理工艺方面取得突破,满足公司在未来主营业务领域的发展需求,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及行业市场地位提供有力保障。
国际形势多变,国内半导体自主可控迫在眉睫。2025年,伴随AI发展驱动,半导体终端需求有望实现更强劲增长。
国盛证券在今年4月发布的研报观点称,自2020年起,半导体零部件行业布局和利润增长显著提速,毛利率较稳定,规模效应随零部件扩大而出现。海外补偿背景下,为保障供应链安全,设备厂商积极进口国产上游工程。当前国产零部件渗透率仍较低,随着国产零部件供应商与设备厂及周边紧密合作,国产零部件各个攻破,看好未来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