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劳动者故事⑧丨小镇人物素描

张万银

写小镇人物并不容易,因为小镇只是小兴安岭林区一个普通的小镇,人物也只是些普通的劳动者。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也没有什么英雄事迹。但就是这些普通人的身上也有闪光点,也有令人感动的地方,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卖纽扣的售货员

小镇是工厂的生活区,20世纪70年代,这里只有一家商店。春秋季节,门前的空地上,常有一些采山人在卖山野特产:都柿、蘑菇、松塔、灯笼果、狗枣子……商店是二层小楼,楼上卖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对着楼梯口的便是纽扣柜台,柜台的售货员是我家邻居——一位中年妇女,我叫她“张婶”。

张婶卖纽扣多年,她学习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全国劳模张秉贵的“一抓准”,练就了“一把抓”的本领。面对几十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纽扣,她能根据顾客的需求,用灵巧的手一抓一个准,同时准确地报出纽扣的钱数。

一天上午,我去商店买东西。刚走出二楼的楼梯口,就看见张婶在向我招手。我走过去,明亮的荧光灯下,她满月般的圆脸露出微笑:“你这上衣是新做的吧?”我回答:“是啊。”这是一件黑色呢子上衣,扣子是宝蓝色,闪着珠玉般的光泽。“这扣子和上衣不搭配呀。”张婶边说边弯腰伸手到柜台里,“你应该换成这个。”话音刚落,五枚黑纽扣就落在玻璃柜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张婶卖纽扣多年形成的审美观:纽扣和衣服要保持颜色的一致性,保持整体的协调,达到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事情的结果当然是呢子上衣愉快地服从了这“和谐统一”。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件呢子上衣早没了踪影,但换扣子的事我还记得,张婶的微笑我还记得,那“一把抓”的本领更是至今难忘。

打铃的校工

我上的那个小学,打铃的校工姓王。他20岁出头,小个子,小眼睛,身体好像撑不起那件深蓝色工作服。因其“小”,师生一律叫他“小王”。

那时候还没有自动打铃器,打铃用手摇的木柄黄铜铃。那铃声如山间流泉一样动听,“丁零——丁零——丁零零——”,声音清脆响亮,仿佛闪着黄铜的光。听到下课的铃声,各个教室开闸放水,涌出一群群红领巾,奔向阳光下的操场。铜铃摇过小王的青春岁月,摇过我们的童年时光,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丁零”,常让我想起菁菁校园。

打铃兼做收发,并不能满足小王的劳动热情,他像演员一样主动为自己“加戏”。

“加戏”之一是修理桌椅。一楼的南头有一间空教室,我们称之为“木匠房子”。那房子里有一张工作台,上面摆放着小王自备的锯斧刨凿等木匠工具;后面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残破的桌椅,像战场上退下来的伤兵。

为了保持教学环境的安静,小王都是等学生放学后,才走进木匠房干活。乒乒乓乓的声音响起来,吓得窗台上的麻雀赶紧溜走。待把“伤兵”全部安置好,窗外已是月上柳梢头。小王满意地巡视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才哼着小曲儿回家。

“加戏”之二是养护园林。学校的园林可概括为“一圈一片”:一圈指围绕操场的白杨树,一片指教学楼前的红松林。为了不耽误打铃,小王总是比太阳起得早。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他就背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的黄色帆布包,包里装着早饭,迎着晨风去“上学”。

到校后,小王推出专用小车,上面装有高枝锯、长柄剪、小锄头、大水桶等,围着操场给白杨树做“保健”:剪枝、松土、浇水……一圈下来,微微出汗。听着风吹树叶沙沙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他觉得这是最好的“晨练”。转到楼前的时候,淡黄的阳光已照射在苍翠的松林上,照射在入校学生的红领巾上。不知道这些学生当中,现在还是否有人记得那个勤劳的小王?

教俄语的老师

我上中学的时候,教俄语的孙老师教我语文。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教俄语的怎么教起语文来了?说来话长,且让我从头说起。

孙老师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毕业那年正赶上“文革”,原定的分配方案被推翻,她像一片风中的落叶被吹到小兴安岭南麓。刚一报到,就被安排到林场的苗圃接受再教育。苗圃在青山脚下,离家三公里。她在那里锄草、育苗、施肥……每天累得直不起腰来。

最苦的是冬天。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三公里长的路程,对孙老师是严峻的考验。数九寒天太阳冻得发白,远处的群山已变成白头翁媪,注视着一个孤独的身影跋涉在雪野上。朔风砭骨,飞雪扑面,她帽子上、围巾上、眉毛上都挂满霜花,眼镜冻得粘在脸上……

劳累与凛冬淬炼了孙老师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苗圃出发,人生旅途上,再没有任何艰难险阻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因为经过洪炉的冶炼,矿石已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

一年之后回到学校,孙老师却学非所用——那个年代外语课程已取消。虽然她成了“边缘人”,但报效国家的热血仍然炽热。她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语文、教政治、教历史……成为教育界的多面手,一个复合型人才。

改革开放后,因英语老师奇缺,学校安排孙老师教高一两个班的俄语。她这才回归本行,有了施展专业特长的机会。在教育的“苗圃”上,她悉心培育树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期待着红松满山翠成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俄边贸大发展,孙老师教的学生除了考上大学的,几乎全部奔赴与俄罗斯接壤的绥芬河市,支援边贸第一线。这些俄语生学以致用,大显身手,有如天风吹送的云帆,驶向辽阔的海洋。

这些小镇人物尽管是历史长河中微小的浪花,但也值得被看见、被书写。他们因辛勤劳动而彰显风采,因爱岗敬业而获得喝彩。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芒,但组合在一起,却成为璀璨的星空。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