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通讯丨3603例!——中国医生让塞内加尔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新华社达喀尔5月6日电 通讯|3603例!——中国医生让塞内加尔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新华社记者张健 司源

5月2日清晨,塞内加尔西部法蒂克大区中心医院的移动手术车内,84岁的蒂耶库塔·迪乌夫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来自中国福建省的主刀医生、宁德市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张招德手中的撕囊针和手术刀在老人眼前舞动,不到20分钟,一枚定制的折叠人工晶体已完好地植入他的眼中。

这是一年多以来,来自中国香港的非政府、非营利国际医学人道援助组织共享基金会与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在塞内加尔完成的第3603例复明手术。

手术结束,老人在医护人员搀扶下走下手术车,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手术过程非常舒适,我没有感到任何疼痛,感谢中国医生让我获得重见光明的希望。”次日,当纱布被揭开时,他重新看到了孙辈的笑脸。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全世界视力损伤或失明人数高达22亿人以上,其中至少10亿人的视力损伤问题或本可通过预防避免,或尚未得到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获得眼科护理机会有限是全球视力障碍人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中低收入国家尤其如此。

塞内加尔属热带草原气候,紫外线强烈,白内障发病率居高不下,但当地医疗水平落后,许多患者因医疗资源匮乏而错过最佳治疗期。塞内加尔卫生和社会行动部长易卜拉希马·西近日介绍,在塞内加尔,失明和视力障碍因其规模和严重性成为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该国目前有近16.5万名盲人和超过55万名视障人士,致病原因包括白内障、沙眼、青光眼等。

2日一早,法蒂克大区中心医院走廊已排满候诊患者,当地的医生志愿者有序地安排来自塞内加尔全国各地的患者登记筛查。“同村的朋友告诉我这边有中国医生,他们技术非常专业,可以帮我们解决眼睛的问题。”52岁的萨利乌·迪乌夫乘车数小时从乡下赶来,身患眼疾的他因为没有及时手术已视物模糊多年。

站在法蒂克大区中心医院的眼科筛查室前,看着门外排起的就诊长队,来自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眼科的郑红主任医师不由感慨:“这里的情况比预想的更严峻。”一个月前,她与4名医护人员跨越一万多公里抵达这个非洲大陆最西端的国家。

“我们原计划每天做十几台手术,但面对这么多双期盼的眼睛,大家自愿延长工作时间,将手术增加到每天20余台。”郑红告诉记者。

在医院眼科筛查室,三明市第二医院的眼科主任医师张采华在当地医生协助下,用角膜曲率仪和眼科AB超等设备为患者测量眼球数据。“我们会为每一位病人进行仔细筛查,在确诊为白内障之后为他们量身定制用于手术的人工晶体。”张采华向记者介绍说,“无论是筛查还是手术,患者都非常配合”,“手术后揭开纱布那一刻,有人跳舞,有人流泪,这种喜悦超越了语言障碍”。

当夕阳为法蒂克大区中心医院镀上金边时,又一批患者拿到了次日手术预约单。在中国医生结伴登上返回驻地的通勤车时,一声声用沃洛夫语、法语和中文说出的“谢谢”在这片西非草原上汇成温暖的和声。

5日上午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的“法蒂克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闭幕仪式暨合作备忘录续签仪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共享基金会主席梁振英介绍说,自2023年10月以来,项目共派遣7批眼科手术医疗队来到法蒂克,为5800多名年龄在17岁至103岁之间的病人检查眼睛,完成了3600多例免费的白内障复明手术。

梁振英说:“过去一年多,我们和塞内加尔人民分享了中国的医疗技术,塞内加尔人民也与我们分享了感人的故事,无论是失明30年的病人,或者是年逾百岁的老人,他们重见光明的喜悦和新生,都是中塞友谊生动的写照。”

中国驻塞内加尔公使衔参赞李艳在仪式上表示,中国将继续深化对塞医疗人道援助,为塞内加尔人民提供实实在在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