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袪魅与平权,中国汽车工业的上海成人礼

导语

Introduction

对迷信的颠覆,往往意味着迈向成熟的开始。

" 这次车展嘛……总算是‘清净’了!"

本月 2 号的时候,笔者赶在本届上海车展最后一天,携妻带女全家出动,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逛了一整天。妻子首次参与这种规模的展会,面对众多新车惊叹连连。至于小朋友,秉持着幼童共有的 " 人来疯 " 精神,也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穿梭于不同展台和众多展车间,爬上爬下。

图 | 庞大的国展中心,人影稀疏的一隅

当天傍晚的时候,我们离开会场准备用餐后归家。而依旧沉浸其中的妻子,则一定要我说下对于本届车展的感想。但我上面这句 " 清净 ",着实令她有些摸不着头脑。

然而这确实是最近两年来,前所未有的清净——

酷爱爬车顶的 " 红衣教主 " 已然身影不见,簇拥数百上千人巡场的 " 猴王 " 偃旗息鼓。甚至前两年各车展前后必然大放厥词的各路大嘴,随着展会的来临,也纷纷转为低调并在各路发布会上措辞谨慎。

整个车展期间能够引起参展观众围观的到场嘉宾,变回成了大家所熟知的诸如樊振东、黄渤、龚俊、那尔那茜等等这些,为车企代言的娱乐明星。曾经的车企高管甚至圈外商界大佬流量化、饭圈化的趋势,似乎突然就开始逆转。

图 | 以极狐汽车展台嘉宾身份到访本次上海车展的那尔那茜

导致这番光景的原因不外乎两个。

明面上的,是官方正在推进中的,针对车企各种过度宣传行为的整治。然而在水面之下的,是站在 2025 年上半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数年来各方作为核心卖点被广泛宣传的各项技术,现阶段已经全面落地甚至已经普及的事实。

国内车企与汽车品牌之间越发激烈的竞争,也正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车辆配置上的 " 平权 " 运动。公众对于各路曾经在汽车流量化浪潮中被吹爆的 " 网红 " 技术,正在迅速祛魅与脱敏中。

从喧嚣到沉寂的 " 智驾 " 风潮

四月末的一次聚会上,众好友在席上闲谈时不免聊起了目前车圈的诸多热闻。其中就有人提到了比亚迪今年 2 月末的那个 " 智驾平权 " 营销活动。

而聊着聊着,席间某位新势力车主好像突然醒悟一般,掏出了手机查看。然后他惊讶地发现,当初自己花了不少钱选配且只限于中高配车型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现如今在年度改款车型上俨然成了全系标配。

图 | 在 2024 年下半年的时候,小鹏已在多款车型上将智驾作为标配

这个后知后觉的发现,引起了席上一番大惊小怪。笔者顺势也拿出了手机,看了下自己去年 6 月才换的那款车型——还 " 不错 ",仍要选配,只不过价格对折了……

上百个汽车品牌、数十家车企的同场展示,历来是车展最大的意义所在。而纵观本次上海车展,主机厂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竞争,尽各自所能,将 L2 级辅助驾驶技术进行了 " 普及 "。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各种各样的 " 智驾 " 从汽车技术的神坛上,开始急速跌落。

而在这个过程中," 地大华魔 " 四大供应商起到的作用可谓巨大。特别是进入到 2024 年下半年以后,绝大部分传统主机厂甚至合资车企,在严峻的市场压力下纷纷放下了是否能自己掌握 " 灵魂 " 的焦虑,以主动拥抱智驾供应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毕竟,智驾自研的代价众所周知。

图 | 简单看一下特斯拉迄今为止的投入,想必能对智驾需要耗费的资源和成本有所认识

其不仅需要组建庞大的专门团队,更仰赖于长期的数据积累来训练与优化算法。某种意义上来说,俨然是要在传统车企内嫁接一个 IT 企业的核心部门群组。而曾经的造车新势力,之所以能在智能领域拔得头筹,归根结底也是其自建立起,企业架构和运作方式就更加接近互联网企业。

即使最早以 " 智驾 " 功能打响旗号的老牌新势力品牌蔚来与小鹏,虽然坚持 " 全栈自研 " 要求确保技术层面完全可控,但在不少核心硬件上仍需要借助供应商的力量。吉利、长安和广汽等则干脆退而求其次,以核心算法自研 + 硬件合作模式保证核心自主。至于奇瑞、零跑等,干脆则采用功能场景自研 + 硬件外采模式。

至于其他车企,则无一不选择拥抱 " 地大华魔 " ——纵观本届车展,相关供应商的标识在参展车型覆盖比例中堪称惊人。

也有车企试图兼容并蓄,以求集众家所长(或者说避免依赖单一供应商)。典型的如上汽集团,旗下包括合资在内的所有品牌,目前分别与上述四家均实现了合作。荣威、MG 目前的主要合作对象是地平线,宝骏则拥抱卓驭(大疆车载)。尚界和奥迪选择了华为乾崑 ADS,计划融入鸿蒙生态圈。而 Momenta 是智己品牌长期的合作伙伴。

图 | 上汽大众的帕萨特 Pro,配备卓驭提供的智驾系统,采用纯视觉方案

至于上汽大众,则同时与卓驭、地平线以及 Momenta 保持合作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四巨头之外的存在。比如黑芝麻以及老牌巨头 Mobileye,以及新兴的诸如宏景智驾等企业。

当所有车企都拥抱智驾,并将相关功能视为新一代上市车型标配之际,各方曾经沸反盈天的宣传攻势,开始逐步降调。

但沉寂并不等于结束。毕竟,当第二代秦 PLUS 智驾版以及五菱星光 S,分别以九万出头和十一万出头的价格,提供 L2 级驾驶辅助功能之时," 智驾 " 对于所有品牌来说,也确实成为了一个绝对不能没有的标配功能了。

配置狂欢是否将迎来终结?

国内车企进入到配置比拼的时代,已经有超过两年的时间。其伊始,似乎可以追溯到 2022 年 9 月,理想 L9 车型的发布。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模式,虽然谈不上有多么高深的技术含量,但却是很好地立足于国内汽车产业链现有货架产品和技术支持,开创出了一套成功的产品系列。

而更重要的是,其相比于当时其他车企对续航里程、智驾功能的宣传,这种直接提升车内乘坐舒适性的模式似乎更对国内消费者的路数,是能够直接看见摸得着的存在。

图 | 某种程度上,理想 L 系列可以视为给那些不愿意开 " 保姆车 " 但又确实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了 SUV 化的折中方案

当时业界普遍认为,理想凭借 L 系列的成功,将能够获得 18~24 个月的先手期。而这一预估结果,若是考虑到问界 M9 的开发周期存在重叠的问题,则基本是准确的。

去年 6 月末和 8 月末,分别是零跑 C16 以及 2025 款魏牌蓝山上市。尽管这两款车都是中大型 SUV 定位,只能被视为理想 L8 的竞品。至于直接冲击理想 L9 的竞品,则要等到本届上海车展前后,领克 900、腾势 N9、深蓝 S09 这种大型 SUV 车型登。

图 | 领克 900 的座舱。包括腾势 N9、深蓝 S09 在内的目前新上市大型 SUV,都在起名阶段就在名字中挂上 "9" 这个标签表明态度

上述只是全套照搬理想 L9/8/7 系列模式的车型。而部分采用舒适配置,比如在改款后提供腿托选装的,数量更加众多。从广义上来看,此前曾流行过一段的所谓零重力座椅,本质上也可以被视为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模式的一种发展。

但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当某种稀缺配置或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变成每台车都有的 " 大路货 " 时,其真正的大发展才正式拉开帷幕。因为所有后来者,都必须以此前这一切作为入门标准。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智能大灯上。几年前,随着国内部分供应商进军智能车灯市场,业界逐渐掀起一波对于汽车智能大灯的热度。笔者在 2022 年和 2023 年也都参加过相关企业的技术展示活动。

图 | 对于智能大灯而言,许多概念和想法虽好,但实际运用场景非常有限

但与座舱堆砌舒适性配置的区别在于,司机和乘客对于车内舒适度的追求可以没有止境,但无论是矩阵式 LED 大灯或者 DLP 数字投影大灯,其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和车载视觉传感器匹配提供会车或跟车时的主动防眩功能。其他诸如车与车之间的灯语交互、光毯避障 / 示宽功能等,均属于构思良好但实际意义有限的功能。

也许 DLP 数字投影大灯可以在驾车野营时发挥点单色投影仪的功能,提供给乘客和司机唱唱卡拉 OK。然而问题在于,若是有这种需求,为什么不带个便携式投影仪呢?毕竟智能汽车的价值之一就是提供外放电功能。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现实就是,在经历了最近五年的狂飙突进,特别是各车企、品牌在营销层面的 " 狂轰滥炸 " 之后,作为消费端的用户们,普遍因为麻木而逐渐理性化,进而实现了祛魅。

特别是当主管部门以智驾过度营销间接引发高速事故为开端,对车企过度营销实施全域监管后,我们可以从本届上海车展上直观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净。

但必要整顿只会进一步规范市场。而真正健康的技术进取,有赖于众多坚持在 " 深水区 " 开拓的群体。

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 3H 馆一隅智己的展台上,摆着一台线控 AI 概念舱,其中集成了上汽深耕线控技术十年的所得。而同样在 1.2H 正中的采埃孚展台上,展示的整合纯电控制转向、制动系统及悬架系统等核心技术的 " 底盘 2.0",其线控转向部分已经在蔚来最新的 ET9 车型上得到了运用。

赶在长假的第二天,笔者带着全家去了趟国家会展中心,以一种不带着任何工作任务的轻松心情,度过了本届上海车展的最后一日。

与前两届相比,本次车展的日程有所推迟,所以公众日的最后两天与五一假期重叠。这也导致了 5 月 1 日和 2 日,会场内涌入了远比之前几天更多的观众。热门品牌的展台内,观众摩肩接踵。那些随着父母一起前来看车的孩童们,以极大的热情在各个展台,不同的车之间钻来窜去。至于那些直到最后两日还有剩余礼品可以发放的展台,接待台前每个都排起长队。甚至你想买个水喝也颇为不便,因为自动售货机通常会在补货半小时内就被卖空。  

在现代建筑技术构筑起的庞大展厅内,由庞大人群所生成的嗡嗡声,混杂着各家音响设备滚动播放的 BGM,间或传出几声稚童的尖叫与嬉笑声。一幕满满烟火气的嘈杂盛世写照。  

从 4 月 23 日到 5 月 2 日,2 个媒体日加上 8 个公众日,总计 101 万人次的观众纪录,创造了新的历史。而共计 1366 辆的参展车辆,以及高达 163 辆的首发新车,创下了上海车展举办以来的最高纪录。

与之相比,被誉为创造历史的 21 年第十九届上海车展,对应的数据则分别为 81 万人次、1310 辆以及 128 辆首发新车。

特别是,来自海外的观众以及展商,在今日今时已见怪不怪。在本届车展上,海外观众来自 97 个国家和地区,共计 6.3 万人次,其中海外经销商超过 1.2 万人次。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 1/4 节点上,在全球各大车展不断萎缩与退潮的当下,诞生至今仅四十个年头,举办了二十一届的上海汽车工业博览会,已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车展。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一眼可见的明显事实。

图 | 从上到下分别为 2021、2023、2025 上海车展的 slogan,请注意措辞与状态的变化

5 月 2 日的傍晚,笔者怀抱着跑足一天已经沉沉睡去的幼女,跟随着退场的人流走出国家会展中心。喧嚣声渐渐平复,退场的人流安静而有序,这一切正如我从本次车展所感受到的那种 " 清净 "。

当智驾褪去神性成为普惠配置,线控底盘与数字架构开始备受期待。车展不再是概念车的秀场,而成为车企以量产车向市场与消费者展示能力的舞台。那些曾被漫天流量催动,一度享受顶礼膜拜的 " 伪神 ",终有一日将会被砸碎。

这场中国汽车工业的成人礼,正以钢与硅的共舞写下其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