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的回响|马石山十勇士:保卫人民 无畏赴死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7日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闪电新闻联合各市、县(区)融媒,推出“聆听历史的回响”系列有声读物,展现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的英勇斗争,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今天,推出抗战时期发生在今威海乳山市境内马石山,十位勇士为掩护群众突围,无畏赴死的壮烈故事。
马石山位于乳山西北部,距离乳山市区 45千米,是一座主峰海拔467米的小山。然而,正是这座“小山”,见证了胶东人民披荆斩棘、不屈不挠的峥嵘岁月。
1942年11月8日,日本侵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来到烟台,从烟台、莱阳等地抽调大批日伪军,又纠集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秦毓堂等部共计2万多人,在10架飞机、26艘军舰的配合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妄图消灭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党政领导机关。21日,敌军全部出动,以2万兵力合围以牙山、马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被围在“网”内的群众近 3000人,还有八路军的零星部队、部分地方工作人员及八路军伤病员。
23日,日军在马石山地区收“网”。与此同时,八路军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六班十名战士,在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途中,路过马石山。正当数千名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他们毅然决定留下来帮助父老乡亲们突围。傍晚,班长王殿元与部分群众研究突围情况,并安慰群众不要惊慌、听从指挥。经过侦查,他们决定利用敌人包围圈大、兵力比较分散,且敌明我暗、部队善于夜间行动等有利条件实行突围。王殿元和战友们研究好突围方案后,便按计划分头行动。他自己到前面察看敌情和探路,赵亭茂、王文礼等则分头把群众带到马石山西北面的山沟里,做突围前的准备。
深夜,四周的火堆还在燃烧,枪声却已沉寂下来。折腾了一天的日伪军又困又乏,突围的时机到了。王殿元和战士们把第一批群众分成两队,顺着山沟向预定突围的沟口转移。当快接近沟口时,王殿元率领李贵等三名战士登上沟两侧的山脊,迅速干掉了值夜班的哨兵,并扑灭火堆,护送二百多名群众顺利突围。敌人一时没有发现这个口子,第一批乡亲顺利地从这里突出了包围圈。十名战士却转而又向马石山奔去。
第二次进入日寇包围圈途中,十勇士遇到海阳县一百多名群众,带队的是一个姓赵的村农救会会长。当得知还有大批群众被困后,王殿元把九名战士分成三组,自己率领两名战士,打通一处新的突破口,引导海阳县群众就近跳出包围圈;另两组战士继续寻找散在各处的乡亲,把他们从突破口送出后,再返回继续解救被困群众。黑暗中辨不清方向,王殿元只觉得顺着一条小山沟走出没多远,便又来到一个沟口。这时已是凌晨三四点钟,前面不远处火堆越烧越小,正是敌人哨兵戒备最懈怠的时候。王殿元带着战士去探路,很快“路”打通了,第二批群众在王殿元和赵会长的组织下也突出了包围圈,而王殿元和战友们再次回头踏上解救群众之路。
第三次突围包围圈时,天已蒙蒙亮,此时敌人发现异常并立刻鸣枪赶来。在掩护群众突围过程中,一名战士不幸牺牲,王殿元、王文礼等人也受了伤,敌人被暂时打退,群众也成功冲出包围圈。
正当战士们准备撤离时,听说还有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王殿元带着八名战士第四次毫不犹豫地奔了过去。找到马石山西南侧山沟里的那批老乡时,天已经大亮了。此时,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枪声也越来越密,他们开始合围“收网”。几架飞机绕着主峰一带低空盘旋,情况十分危急。王殿元和战友们带领群众沿小山沟转移,突然迎面遇上二十多个鬼子,战士们的子弹已所剩无几,身体也极度疲惫,在交战中又有三人牺牲。但为了给群众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剩下的六个人且战且退,最终登上了马石山峰顶。
24日上午,他们依托几处天然岩石和一道石墙顽强战斗,先后打退了日伪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的多次进攻,3名战士牺牲。最后,班长王殿元、机枪手赵亭茂及战士李贵在敌人冲上来的最后关头,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被围困的数千群众获救了,而十名八路军战士却长眠在了马石山上。当地群众给他们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马石山十勇士”。
为纪念在反“扫荡”突围战中牺牲的抗日军民,1972年,乳山县在马石山主峰修建烈士陵园,建起“抗日烈士纪念堂”。2007年,《马石山十勇士》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2015年,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教学点。同年,“马石山十勇士”旗帜作为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第一个英模方队的旗帜,在天安门前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资料整理:孟慧 王伟奕 郝爱印 李志鹏
配音及制作:孟慧 王伟奕 郝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