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防长警告泽连斯基,割地就是投降!乌克兰不应该听信美国的
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的警告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警告,到底是谁在站着说话不腰疼?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公开喊话泽连斯基:“你只能选择和平,否则再打三年,你将失去你的国!”
尽管泽连斯基在4月25日的公开回应很强硬:“乌克兰绝不会在法律上承认任何临时被占领土属于俄罗斯。”
然而24小时后的4月26日,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罗马教皇方济各的葬礼上,面谈了15分钟后,泽连斯基的口风换了,称这次会晤“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甚至“有可能成为历史性的”。
短短15分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绝不承认”到“可能历史性”,这其中的温差,足以让人品出些不寻常的味道。
回过头再看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那番“不应让步,那是投降”的说辞。
说实话,这话听起来确实提气,也符合欧洲一贯的政治正确。可是问题在于,光有“正确”能当饭吃吗?能变出坦克大炮吗?能挡住俄罗斯的进攻吗?
笔者认为德国的角色,有些微妙。一方面高举道义大旗,劝乌克兰挺住,别割地;另一方面,在提供实质性、能改变战局的援助上,步子迈得有些迟疑,或者说是力有不逮。
因为乌克兰指望德国像美国那样,动辄拿出几千亿美元的军援计划,是不可能的。德国自己还在为能源转型、国防开支头疼呢。
所以,皮斯托里乌斯的话是一种“精神支持”,一种隔岸观火式的鼓励。
可以说他真的是用心良苦,但是对身处战火、急需救命稻草的乌克兰来说,这种支持显得有些轻飘飘了。
可以说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动动嘴皮子还是容易的。
特朗普的话很直白,甚至可以说是粗暴:“要么接受现实,割地换和平;要么继续打,直到国将不国。”
而且特朗普还表示,如果不从的话,美国就甩手不干了,切断援助。美国是乌克兰最大的输血方,这血一停,后果不堪设想。特朗普提出的方案,等于是把丑话说在前面,逼着泽连斯基做选择题。
这道题很难,很屈辱,但选项却很清晰,后果也很明确。
所以你看,德国防长是在道德高地上喊话,但手上能给的筹码有限;特朗普则是在实力地位上施压,手里握着乌克兰的生命线。谁的警告更让基辅感到切肤之痛?谁的话语更能左右局势的走向?
答案恐怕不言自明。
说到底,国与国之间终究是实力比拼的游戏。道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真的是苍白无力。
德国防长或许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特朗普却掐住了乌克兰的命脉。至于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许两者都有份,只是疼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
而真正承受这腰疼之苦的,只有在战火中挣扎的乌克兰自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