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游戏“换皮”“刷单炒信”“傍名牌引流”……引来馅饼还是陷阱?这场发布会关注流量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东方网记者马鑫洋4月28日报道:“刷单炒信”帮助他人虚假宣传,将他人注册商标设为关键词为自身引流,使用电影原创元素“蹭热度”攒人气……这些行为在享受科技福利和流量红利的同时,侵犯了哪些权益?人民法院又如何做好市场竞争和商业推广中的权利保护和法益平衡?

近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嘉定区人民法院)举行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会上,嘉定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陆文嘉通报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2022年调整管辖以来)嘉定区人民法院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情况。

白皮书指出,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嘉定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355件,审结298件,调撤率71.14%。流量经济案件在整体知识产权案件中占比约十分之一,案件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诉讼标的额合计超过1.5亿元,案均诉讼标的额43万元,个案诉讼标的额最高为3020万元。其中商标权案件212件,占收案量近六成,其余为著作权、涉不正当竞争案件(含复合案由)。主要有在搜索平台设置关键词竞价排名案件,在购物平台设置关键词引流案件,攀附知名人物形象、元素案件,游戏“换皮”案件,“刷单炒信”案件,擅自抓取数据案件,利用技术漏洞上屏案件7种类型。

白皮书分析,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关键词竞价排名案件日益增多。部分经营者将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作为营销手段,利用竞争对手的商业标识为关键词,获取更高曝光。二是流量攀附手段日渐隐蔽。如强制跳转、抄袭爆款内容、制造虚假热点话题等被更新迭代,利用算法漏洞,精准、巧妙嵌入关键词,从而规避监管并获取流量。三是新技术结合更加紧密。部分侵权者通过大规模抓取他人网站的商业数据,干扰搜索引擎算法等方式改变搜索结果的排序,扰乱市场秩序。四是侵权方式愈加多元。例如,通过虚假交易和刷单好评提升店铺排名,污染交易数据,误导消费者判断。又如,通过模仿爆款游戏,快速吸引用户流量,实现商业转化。

白皮书总结回顾了2022年7月以来,嘉定区人民法院在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立足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定位,紧扣案件技术性、批量化等特点,完善专业审判团队建设,创新司法治理模式,建立涉流量经济知识产权案件工作机制的相关实践。同时结合典型案例与治理经验,提出风险防控指引。

发布会上,嘉定区人民法院还通报了《流量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通过总结近期审结的6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为流量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参考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