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中华文化根脉在新疆的深植

新疆大地自古就融入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多元一体的中华风貌在边疆沃土中持续生根绵延

中华文明于多元激荡中孕育发展,在开拓求索中赓续传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从炎黄造物到尧舜启智,自汉唐气象至明清政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如同深扎在神州大地的虬劲根脉,滋养着每一根中华叶脉。新疆大地自古就融入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多元一体的中华风貌在边疆沃土中持续生根绵延。

新疆三面环山,与中原交流自古便呈现出东聚性特征。当中华文明曙光初现时,这片土地就已成为衔接中原等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走廊。考古显示,几千年前,源自中原地区的粟和黍就已经在新疆落地生根。粮食作物传播,蕴藏极为复杂的文化信息,不仅意味着耕作技术与农具的传播,更包含着土地开垦、物候观测、水利利用、中原历法等系统性知识,以及语言、习俗等文化因子的区域流动。以粟黍种植为主的中原农业传统在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广泛铺展,是中华文明扎根新疆的物化表达。汉朝统一新疆地区后,屯田制度通过屯田校尉、宜禾都尉、戊己校尉、司禾府等职官体系得到系统性推进,以农为本、精耕细作的中华农耕文明,成为此后稳疆兴疆的国之大计。同时,中原与新疆地区之间的彩陶、丝绸西渐与玉器东输,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商贸交流,更是中华文明在天山南北“器以载道”的历史存证。

“天下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底色。《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在征伐四方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夏商周三代不断强化中原的天下核心地位,至西周创制周礼,确立了“天子居中”“家国一体”的政治文明范式。秦汉建立大一统王朝,“天下观”的内涵也跃升为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理念,并由中原向四周辐射。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建立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治理架构。在此前提下,又通过册封、朝贡等制度,构建礼法秩序,推动西域诸城邦实现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双重统一。东汉动荡时期,西域诸城邦“思汉威德,咸乐内属”,皆言“倚汉与依天等”,汉朝正统地位深入人心。此后历代中央王朝始终秉持大一统理念,视西域为故土。即便中原割据纷争,西域也始终奉中原王朝为正统。五代辽宋金时期,喀喇汗王朝尊宋为“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延续了“天无二日”的政治自觉。“天下”文明范式以文化统合为基,中央权威为柱,形成了家国一体、国重于家的价值旨归。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象征。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汉文是新疆地区最早出现的文字体系。汉代统一西域后,汉语成为西域官方通用语。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精绝王室汉文木札与《仓颉篇》残简,既展现贵族阶层使用汉文社交的场景,更揭示其采用与中原同步的启蒙读本。从唐代吐鲁番的《千字文》《开蒙要训》写本,到明代官方编纂的《高昌馆课》,再到清代遍及天山南北的官办学塾,形成完整的汉语文教育链条。使用汉语文,是中华文化在新疆地区最深刻印记。

汉字通行促进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新疆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安乐如意长寿无极”等锦帛上的吉祥铭文,不仅反映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成为汉字在西域通行的生动见证。新疆还曾出土许多汉文典籍,如东汉的《战国策》残卷和算术《九九术》残简,唐代《韩朋赋》写本与《兰亭序》临摹作品,以及元明清时期的《西厢记》等抄本。这些织锦、典籍等,不仅塑造了新疆各族民众的文化认知与审美取向,更将中华文化价值观念渗入新疆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民族日用而不觉的精神气质。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融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圭臬。汉代以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晋唐时期,高昌政权向北魏“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变以为博士”“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并在宫廷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可见对儒学的推崇与重视。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有《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左传》《论语》《孝经》《礼记》《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文献残片,这些用以教学的经史典籍,印证了儒家思想在新疆的深度传播。

回鹘西迁后,通过佛典研习主动融摄儒家精髓,不断涵养爱国的浩然之气。《福乐智慧》中“要仁爱为怀,保护人民”“信义是处事为人之本”的训诫,折射出儒家道德的深层浸润。元明时期,畏兀儿学者廉希宪以“为臣当忠,为子当孝”阐释儒家精义。高昌偰氏以忠、孝、贞立身立命,成就了“一门九进士”的家族荣光。火州保卫战中,高昌王亦都护火赤哈尔的斤以“忠臣不事二主”气节名垂青史。这些故事共同铺陈出回鹘人践行儒家忠孝思想的生动画面。

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一位名叫艾沙的维吾尔族贫民,执意送子参军“以力抗战日寇,牺牲国家”,诠释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历史证明,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是新疆各族人民最深沉的情感追求。维护国家利益天经地义,不存在任何前提,也不容丝毫变通。

中华民族的治史传统,始终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文脉支点。我国对新疆地区的历史记述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尚书》《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典籍中已有关于西域地理人文、物产风俗的早期记录。秦汉时期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不断加强,《史记》对西域的记载更加详实。班固在《汉书》中首辟《西域传》专篇,此后历代王朝皆遵循此例,《西域传》成为历代官方正史编纂中的固定篇目,持续见证西域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清朝统一新疆后,主持修纂了一批重要的新疆志书。新疆建省后编纂的《新疆图志》首设“国界”“交涉”等内容,体现了清晰的领土主权意识,梁启超誉其为中国地方志中的“后起之雄”。连续不绝的官方正史记述,不仅构建起新疆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完整历史叙事,更成为滋养新疆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的精神根系,凝聚起共同守护中华家园、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新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李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