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室丨三个维度看成都“一季报”
今日上午,成都经济“一季报”出炉——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3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中,实现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据背后有哪些支撑?经济增长还有哪些动力?让我们从三个维度来看看这张“成绩单”。
【稳】
“一季报”显示,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税电指数处于景气区间,推动成都经济夯实“稳”的基础。
工业是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亮点,发挥着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上年全年加快3.3个百分点。
37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7%、25.4%、24.7%、22.7%。
服务业也保持良好增势。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6.1%。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一季度蔬菜及食用菌、茶叶、园林水果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7.2%、7.3%。生猪出栏97.0万头,猪肉产量7.5万吨。
此外,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比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实现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长0.5%,保持稳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下一步,成都如何做好“稳”的文章?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俊表示,首先,要聚焦文旅、文创等,持续挖掘消费潜力,刺激内需。同时,要抓紧“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国际市场,在“蓉品出川”“蓉品出海”上更下功夫。
【新】
“一季报”显示,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6%。从数据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产业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都是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范畴。”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表示,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就在“一季报”出炉当天,一场由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的央省市媒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行调研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晓多科技、阿加犀、潜在人工智能、明途科技……一家家成都企业里,奔涌着强劲的创新动能。
在去年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千亿元产值之后,成都又给自己定下目标:2025年,力争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这两天正在举行的成都工博会上,“新”也成为关键词。
在四川工业链博馆氢能全产业链展区里,本地企业展示的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车产业链展区,从动力电池到车载芯片,从汽车模具到智能座舱,完整呈现了汽车产业的“硬核实力”。
让更多创新转变为产业增量,成都持续发力科技成果转化。近日举行的2025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园区暨科技成果专员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上,高(驻)校成果转化专班“双班长”受聘,新能源产业链成果转化专班、航空航天产业链成果转化专班等5个专班正式成立。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再到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从“新”出发,成都经济正破浪前行。
【韧】
“韧”,首先体现在消费上。一季度,消费品市场持续提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2.7亿元,同比增长6.0%,比上年全年加快2.7个百分点。
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396.3亿元,增长23.3%。从热点商品看,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97.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2.2%,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5%,中西药品类增长10.8%;汽车类增长2.9%,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2.8%。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工作任务的首要位置。作为“万亿消费城市”中的一员,成都如何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
世邦魏理仕华西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邹丽娟认为,成都的优质商业体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不断创新的消费体验场景和多元的消费客群市场,让成都在全国看来都是一个具有超强消费力的城市。随着跨境支付、离境退税便利化提升,第一家市内免税店落地,成都入境旅游消费力正在得到释放。
“韧”,还体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韧性上。一季度,民营企业增长10.0%。这背后,是成都在提升营商环境上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深入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鲜明品牌,让在成都发展的企业信心倍增。
国研经济研究院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扬帆表示,成都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鲜明品牌,是一种前瞻布局,有利于面向全球吸引高能级企业、高水平的人才到成都来发展。
同时,李扬帆也提出,在留住现有优质企业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产业梯度,更好带动整个西部地区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从而提升成都的经济发展韧性。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喆 李艳玲 海报 严瑾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