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关税战 上海政企协作共谋破局之道
在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4月21日上海市发改委组织了一场跨行业企业座谈会,邀请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跨境电商等领域的11家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代表担任“营商环境体验官”,直面企业在政策落地、跨境贸易、数据申报等环节的痛点,共谋破局之道。
关税高压下的跨境电商:积极“自救”的同时也希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美国特朗普政府发起关税战,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畸高关税,导致国内跨境电商物流成本飙升、清关风险加剧。座谈会上,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反映正加速转向欧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积极自救的同时也希望得到政策的支撑。得物集团代表许孟坦言:“开拓新市场需应对复杂的跨境退税和物流体系,希望政府能在系统建设、退税流程优化上提供更多支持。”
部分企业还提出“出口转内销”需求,呼吁政府打通内销渠道,例如通过电商平台专项扶持、线下展销会等方式,帮助外贸商品快速对接国内市场。
惠企政策“慢半拍”:企业呼吁“免申即享”全覆盖
尽管上海已推出优化营商环境8.0版方案,但惠企政策落地效率仍有改进空间。华为上海政企医药行业总监王书琦直言不讳地指出,不同部门的补贴政策存在交叉,企业常面临“选择困难”,且申报流程繁琐、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电装(中国)上海分公司代表汤乃飙则谈到部门职能交叉给企业带来的困扰,比如合同、税收等数据需反复向多部门提交,消耗大量人力,“若能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将显著提升效率”。上海杉谷企业代表谢飞则希望能为政府基层服务人员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精力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面对企业的诉求,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聚焦企业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优化措施,推动落实,让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真正惠企利企,提升企业应对风险能力。
在全球单边主义抬头的挑战下,上海政企协作的“解题思路”不仅关乎本地企业生存,更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实践样本。如何将政策“力度”转化为企业“体感温度”,仍需在制度创新与执行效能上持续突破。
编辑: 陈含璐
责编: 鲁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