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回应和平谈判!
文丨陆弃
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血与火仍在东欧燃烧,而“和平”的声音却再次成为舞台中央的主角。4月23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对外释放“和谈开放”信号,称俄方正在与美国就可能的解决方案保持接触,并强调总统普京依然对对话持开放态度。然而,细读克宫声明的每一个字句,人们不难发现,这并非真正的谈判启动,而是一场话术精巧的博弈伪装——一场关于地缘、权力与战略的高阶对局。
佩斯科夫明确指出,俄方尚未与乌克兰或欧洲国家就停火协议接触,仅与美国进行“低调谈判”。他同时刻意撇清流传于网络的和谈细节,称莫斯科不会对任何方案公开置评,谈判需在“安静的背景下”进行。这种姿态,不是透明协商,而是典型的“掌控信息战主动权”的伎俩。在实际接触层面,乌克兰根本未被纳入对话进程,这早已说明问题:莫斯科并不急于真正解决冲突,而是借“谈判”争取战略缓冲时间,转移国际压力,同时进一步测试美国的立场和底线。
讽刺的是,就在同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也不约而同地对乌克兰政府施压,要求其接受所谓“和平提议”。这份由美方主导的“协议框架”,其核心竟是要求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占领合法化,并放弃加入北约的权利。这根本不是和平方案,而是逼迫基辅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后,在外交层面缴械投降。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批评泽连斯基“煽动性言论”阻碍和平,声称“离协议已经很近了”,语气中透出的,不是斡旋者的中立,而是施压者的傲慢。
与此同时,乌方虽重申“致力于美方主导的和平努力”,但显然陷入了进退失据的窘境。一方面,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与英法德美四方代表在伦敦会晤,试图保持外交渠道畅通;另一方面,却在主权核心问题上坚决表态:不接受克里米亚被占合法化,不放弃北约东扩权。这种“嘴硬配合”的姿态,看似在维系外交弹性,实则是对自身战略资源枯竭的无奈表态。在美国由“支持者”转为“协调者”的立场变换中,乌克兰越来越像是一个被掏空的代理人,剩下的只是为大国谈判结果买单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