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美国前总统罕见联手炮轰!特朗普的关税战真扛不住了?
4月19日,美国街头突然涌入超过500万人。
他们举着标语,喊着口号,目标直指白宫的主人。
同一周,三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拜登、奥巴马,轮番向特朗普开火。
克林顿那句“偶尔认错对人有好处”,被外界解读为对现任政府的暗讽;
拜登是毫不留情,痛斥特朗普“执政百日就带来灾难”;
奥巴马的话最狠:“美国不需要一个四处树敌的人再干四年”。
这种前总统集体“造反”的场面,在美国政治史上堪称魔幻。
这场风暴的核心,远不止国内的压力。
特朗普引以为傲的“对华关税战”,似乎撞上了铜墙铁壁。
4月17日,他还在白宫自信满满地说“四周内谈妥贸易协议”;
第二天,白宫却悄悄成立工作组,紧急处理供应链危机。
原来,对我方商品加征的畸形关税,已经让美国企业叫苦连天。
工厂零件断供、超市货架涨价,民众的怒火直接烧到了总统民调。
最新数据显示,55%的美国人给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打了差评。
打脸的是,特朗普试图拉盟友围堵我方的计划,彻底翻了车。
欧盟不只拒绝配合,还计划对美国商品动手;
日本闷声不响,转头继续和我方谈合作;
最亲密的英国,都在这时候捅了特朗普一刀。
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赴美前公开表态:“不和我方接触是愚蠢的。 ”
这句话被外媒称作“2024年最尴尬的外交喊话”。
放眼全球,没有一个重要经济体愿意加入美国的“反华关税同盟”。
这场关税战的荒诞剧,早就埋下了伏笔。
特朗普的“无差别攻击”关税政策,让盟友寒了心。
德国汽车零件商因为美国加税,损失了上亿欧元订单;
日本电子企业被迫把生产线迁出中国,成本暴增30%;
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商都在抱怨:“我们成了中美较劲的炮灰。 ”
我方呢?
对等关税生效后,美产汽车、农产品在华份额暴跌;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悄悄爬到了全球第一。
美国的商界领袖们坐不住了。
苹果CEO库克被曝私下联系白宫,要求“重新评估对华策略”;
沃尔玛高管在内部会议上警告:“圣诞季的涨价潮会逼疯消费者。 ”
连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美国农场主联盟,也开始倒戈。
因为他们发现,我方转向巴西的大豆订单,比去年多了47%。
这些活生生的数据,让“美国优先”的口号显得苍白无力。
我方反制的精准度,让美国智库直冒冷汗。
稀土出口管制让F-35战斗机生产线差点停工;
半导体材料限供导致英特尔新工厂延期半年;
我方光伏组件占据全球80%市场,美国本土企业毫无招架之力。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说的那句“赢家肯定是我方”,
正在从预测变成现实。
现在的问题是:特朗普的强硬牌还能打多久?
国内超市里,牛肉价格比三个月前涨了21%;
加油站电子屏上,汽油单价首次突破4美元;
制造业巨头3M宣布裁员2500人,理由直指“供应链断裂”。
这些数字堆砌出的民意海啸,
或许比任何外交手段都更有杀伤力。
特朗普政府似乎还没找到台阶。
白宫发言人在记者会上,仍然坚持“关税是必要手段”;
贸易代表戴琦放话“不排除扩大征税清单”;
财政部官员私下承认:“我们低估了我方的反制速度。 ”
这种矛盾的表态,暴露了美国决策层的分裂。
回头看那场500万人的抗议,
示威者举的牌子上写着:“我们要工作,不要关税! ”
这或许才是整场博弈最核心的注解。
普通人为生计走上街头时,
任何政治算计都会显得不堪一击。
我方在这场风暴中的淡定姿态,
成了国际社会反复解读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