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腹腔镜技术突破“手术禁区”,以精准外科守护生命“枢纽”

胰腺,这个隐匿在腹腔深处的神秘器官,既是消化系统的“酶工厂”,又是调控血糖的“内分泌大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胰头区域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命枢纽——它承载着胰液引流、胆汁排泄和胃肠道转流三大核心功能,一旦发生病变,传统手术需切除胰头、胆总管、十二指肠甚至部分胃,创伤巨大且并发症高发。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顾爱东带领团队正以腹腔镜技术为“手术刀”,向这一“医学禁区”发起挑战:他们创新采用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不仅需要毫米级的精准解剖,更需在方寸之间守护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的血供,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胆管狭窄、胰瘘甚至致命性并发症。

“胰腺手术是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顾爱东主任形容道。传统开腹手术虽成熟,但对患者打击巨大;而腹腔镜下的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则要求医生在放大视野中完成“微雕艺术”——既要彻底切除病变,又不能损伤如蛛网般交织的血管与神经。胆总管“娇贵”至极,轻微牵拉便可能引发术后狭窄;十二指肠血供如同“悬丝”,一旦缺血便会穿孔。团队利用荧光导航技术和3D成像,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战场”上精准定位每一根血管,尤其注重保护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这一“生命线”。顾爱东打了个比方:“就像剪葡萄,整串切除容易,但若只想摘几颗,就得避开所有枝蔓。我们的目标是只切病变,其余结构毫发无损。”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仅两家医院能开展此类手术,“一切以患者安全为底线,这是外科医生的铁律。”顾爱东主任说。

技术的突破背后,是医者以生命托举生命的担当。最让顾爱东主任难忘的,是四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当时他刚结束一台手术,就接到别院的紧急求助——一名两岁女孩因复杂胰头病变,手术从清晨持续到日落仍无法收尾。“孩子今晚不下台,就可能死在手术室里。”电话那头的哽咽让顾爱东毅然奔赴。手术台上,他完成了胰头、十二指肠、胆囊等联合切除,又完成四个消化道重建吻合,如同在血管丛林中完成一场“拆弹行动”。两年后,女孩复查结果良好,曾命悬一线的生命重新绽放。很多人说这是“生命的奇迹”,但顾爱东说:“这不是奇迹,是医学技术与医者仁心的共同结晶。”除了惊心动魄的急救,更多的是对常规病例的精心治疗。一位70多岁的苏州女性患者,胰头长有3.5厘米的低度恶性肿瘤,因压迫器官饱受腹胀、腰背剧痛之苦。外地一医院建议开腹手术,但老人畏惧创伤,辗转找到顾爱东团队。最终,腹腔镜手术不仅切除了肿瘤,更保住了十二指肠功能,老人术后恢复远超预期。

“外科医生的成长需要二十年,但担当的勇气往往在一瞬间。”顾爱东主任常对团队说。从医三十余载,他始终坚信,技术创新必须以患者获益为原点。胚胎发育留下的天然间隙,是手术分离的“安全通道”,却也布满血管分支的“死亡陷阱”。唯有经验、技术与魄力兼备,才能化险为夷,“胰腺手术对医生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需要良好的体力和心理素质。根据术中的情况,每场手术时间不等。医生一定要‘稳准狠’。”

如今,顾爱东主任和团队仍在探索:如何用更小的创伤换取更长的生存?如何在传统与微创间找到最优解?答案或许就在那一台台“刀尖之舞”中——当腹腔镜的冷光点亮患者腹腔时,医者的温度早已融入每一个精准的切割与缝合。正如顾爱东主任所言:“依靠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为患者服务,这是我们最朴实的操守。我们突破技术,是为了让患者不必再为生存付出尊严的代价;我们敢于冒险,是因为生命从不应被轻易放弃。”在这条没有终点的医学长征上,科学与人文始终是照亮前路的双灯。

通讯员 朱诺 实习生 葛雨琪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