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俄罗斯红场阅兵 中国高规格亮相为啥很重要?
5月9日,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
除了观摩俄军的风采和装备之外,对大家来说,可能还有两大“看点”。
首先,当然是期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的惊艳亮相。当中国军人迈着正步走过红场,整齐的动作、自信的神情,瞬间点燃现场的气氛。
第二个看点,其实更多的是好奇,好奇美国的“重量级人物”会不会出现?此前,有传闻说美国务= 卿鲁比奥或将现身红场。但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不仅鲁比奥没露面,西方大国领导人也全部缺席。
一方回避缺席,一方惊艳亮相,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逻辑和考量?
其实追根溯源,俄罗斯胜利日阅兵,主要包括三重重要的意义:
第一, 纪念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取得的胜利;
第二, 纪念同盟国在二战东线战场取得的胜利;
第三,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80年前,1945 年5月9日凌晨(莫斯科时间),纳粹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自此,苏联将这一天定为卫国战争胜利日。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延续传统,将5月9日确立为全民节日,并且每年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从俄罗斯的视角来看,为了赢得二战,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2700万人。从莫斯科到柏林,1500公里直线距离,平均每一米就埋着5.7名苏军将士的遗骨。如此深重的苦难和巨大的牺牲,让最终的胜利,成为俄罗斯民族的一种特有的荣耀。
所以我们看到,每次红场阅兵,打头阵的总是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八十多年的英雄老坦克T-34,普京也总是和坐在前排的二战老兵一一握手。还有胜利旗方阵,让人想起三名苏军在柏林国会大厦穹顶插上旗帜的经典场景。这些环节,让整个阅兵,仪式感拉满。
但俄罗斯之外,胜利日阅兵的第二层、第三层意义,因为近年来的国际局势,变成有些复杂。
如果我们把时光倒回二十年前,2005年,当时有50多位国家领导人聚首红场,包括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等等。
但如今,西方的缺席,已成常态。2015年,没有西方大国领导人现身红场,2025年,依旧如此。
而这种“缺席”的戏码,也不限于红场。去年6月,诺曼底登陆80周年。西方领导人齐聚法国,唯独少了普京。据说,马克龙曾有意邀请俄罗斯代表团,但碍于英美,只能作罢。
今年,为了参加阅兵式,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先是被欧盟官员警告,后来又被波罗的海三国拒绝其专机飞越领空。这种“受阻”的情况,让人感到遗憾。
因为战胜纳粹德国,不仅是苏联的骄傲,也一度是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重要精神纽带。毕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前,苏联在欧洲战场鏖战了 3 年,承担起东线战场的核心压力。这份共同的历史记忆,本应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基石。
但现实却走到了另一个方向,从叙利亚危机到北约东扩再到俄乌冲突,双方的关系近些年持续恶化。而且也正是从这些年开始,部分西方国家有意矮化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修正主义色彩。
5月9日,普京在红场阅兵演讲时,强调了苏军在二战期间所做的卓越贡献。
特朗普上台之初,外界一度以为俄罗斯和美西方的关系有望转圜,但几个月过去了,美国只有口头表达,没有实际行动,在解除制裁方面,毫不让步。说到底,美方不过是想诱导俄罗斯在战略层面给予一些配合罢了。由此可见,认为美国会派遣重要官员参与红场阅兵,未免有些天真,美国不会轻易认可俄罗斯的政治叙事和价值主张。
当然,和西方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惊艳亮相,这让红场阅兵的第三层意义——“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得到了彰显。
80年前,中苏(俄)同为反法西斯主力。在亚洲战场,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今年,是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80 周年,也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年份。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包括中国军人走过红场,都是对这段历史的郑重致敬。这很重要,因为只有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2025年,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历史节点,5月在英俄等国,9月在中国,大家相继举行纪念活动,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其实也是世界自省的契机。
如今,修正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试图将世界拉回到势力界限分明、强权即公理的世界。
但回望历史,我们应该知道,这根本行不通。
80 年前,世界在战火中追求公平和正义、合作与发展、安全和稳定;80年后的今天,这些价值诉求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从未改变,也不容改变。
看看新闻记者: 章一叶
编辑: 陈维琴
责编: 章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