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纳斯达克”的契机来了

2025 年以来,全球大事频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出现。
先是年初 Deepseek 的出现,引爆了对中国有机会参与全球 AI 革命的信心以及对中国科技股的投资热情;
2 月,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尤其是对全球征收对等关税政策的推出,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甚至对未来全球经济滞胀的担忧;
可以预期的是,美国在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之后,未来可能还会发起科技战、金融战,甚至不排除在部分地区挑动热战的可能性。
国内也面临着通缩内卷与消费不振的压力,加上特朗普贸易战引发的出口下行,国内经济增长的压力与国际环境的动荡挑战巨大。
如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找到一条中国经济突围与发展之路,值得深思。
作者结合多年中港两地金融证券从业经历与经验,以及对当下科技发展与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思考,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当下可以考虑适时在港交所推出人民币标价的科技公司专板,在香港建设东方版的 " 纳斯达克市场 "。
一方面为中国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AI 革命)提供全球资本动力与创新融资机制;
另一方面也为全球资本参与投资人民币权益资产尤其是优质科技创新类资产提供机会,为人民币国际化甚至让人民币成为除美元以外全球重要储备货币提供助力。
最终为中美两个大国在贸易战、科技战以及金融战等各种可能的竞争博弈中赢得主动,带领中国从当前迷局中走出一条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与和平发展的道路,真正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
历史上每次工业革命都与经济高速发展、全球扩张与大国崛起息息相关:
第一次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助推英国成为 " 日不落 " 帝国,第二次以电力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与第三次以电脑与互联网为代表的工业革命都让美国发展并且一直占据在全球第一强国的地位多年,至今难以撼动。
AI 普遍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且算力的进步已到达奇点,会在未来几年指数级地提升人工智能的效率,由此促进经济的大幅增长。
2022 年在美国以 ChatGPT 出现为代表的 AI,已经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与科技公司市值的提升,但美国试图垄断 AI 技术与高端设备,尤其是一直采取禁止与限制的手段将中国排除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外。
始料未及的是,2025 年初 Deepseek 的出现,以开源模式与极低的推理成本打破了这一封锁与垄断,将中国带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口。
一个国家如果具备资本、技术与市场中任何一项优势,另一国家想要将它封锁的可能性都不大,何况中国同时具备了市场、技术与资本三方面的优势,美国试图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采取封锁的方式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中国本身就是全球单一最大规模市场且未来还有很大增长潜力;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收入积累加上老年化与中国高储蓄率的特点,中国本身的资本积累已经足够;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力资源与教育普及的优势、企业家精神与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加之中国一体化的供应链优势与能源优势,无疑都为中国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与坚实的支撑,因此 Deepseek 的出现就不足为奇。
如果说美国人擅长于从 0 到 1 的原创创新的话,那中国人可能更擅长于从 1 到 100 的创新,中国人这种应用创新或工程创新会在未来 AI 应用创新中显示出巨大优势,在许多领域比如医药研发、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方向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带领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取得成果,为发展成为全球真正强国打下基础。
二
善用香港资本市场," 四两拨千斤 ",在香港建设人民币标价的科技公司专板,是将国内与国际资本、市场、人才与技术有机结合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借此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并有机会发展成为全球强国的、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在国内释放更多改革与创新红利,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创新机制、融资帮助与出海支持。Deepseek 横空出世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创新与创业的热情,大量创新创业类企业除了需要融资外,更需要全球资本、市场与技术的对接支持;与此同时,国内资本也可以通过投资人民币标价的科技专板,在排除汇率风险的前提下获取科技资产的投资收益。
另一方面,在特朗普推动关税贸易战引发美股动荡和美债信用危机的背景下,资本外流出美国在全球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应该是一种必然选择。此前在香港人民币的债券市场发展尚可,是全球资产投资人民币资产的一种选择;但是人民币的股权权益市场尤其是人民币优质权益资产一直发展滞后,此时如果在香港推出人民币标价的科技专板,无疑会为这些可能从美国外流的资本提供一种投资人民币权益资产的选择,为在国际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逐步开放提供良好的条件。
最后,在美国通过关税大棒正在奉行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的时候,中国通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向全球展示自由与自信、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可以在大国博弈与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加主动的地位,将全球眼光、资本、人才和技术都吸引到香港,助力中国经济转型、科技发展与全球化,帮助中国真正跻身全球强国。
三
香港具备了发展成为东方版 " 纳斯达克 " 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香港具备了全球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海洋法法律基础。过往的全球金融中心如伦敦与纽约,都是在海洋法法律体系下发育出来的,全球投资者也普遍认可与遵循这一法律体系。
香港历史上作为英国殖民地,海洋法法律体系本来就是基础,1997 年回归后," 一国两制 " 的实施也确保了这点得以保留与延续,这对于吸引全球投资者认同并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至关重要;
2. 香港资本市场一直信奉自由市场理念。香港证券市场一直遵循 " 以自由信息披露为本,以投资者自负盈亏为本 ":在证券发行市场采取的是注册制,无论是在首次发行市场还是在再融资市场,这无疑可以为科技公司自由融资提供很好的便利条件,避免在企业急需融资时受到行政或窗口指导的限制。
在创始人或管理层的股权退出上,也相对比较自由,没有太多的退出限制,这也可以为创业创新者提供最大的激励(股权激励是最大的激励,但是如果股权激励不能按照市场化规则自由流动,则激励作用会大打折扣)。
另外在股权设计和公司治理上,香港采取的是包容性制度安排,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这也可为创业创新者在企业融资发展过程中解除对于因融资过多而担忧失去控制权的问题。
3. 香港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真正有可能成为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指望散户投资者变成长期与耐心资本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很残酷的。
一方面散户投资者的资本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相对短期,另一方面由于散户投资者在专业知识和信息来源上的相对匮乏,他们可能因为理解不了许多新的专业知识与商业模式,这样导致他们在与创新创业者的交流与博弈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更容易变成创新创业者收割的对象。
而香港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在互联互通之前,港股甚至是全球机构投资者占比最高的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 70%。而且港股市场的投资者来源地非常多元,有欧美、日本、中东等地资本,互联互通以后,南下投资者也多为崇尚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
在港股这样一个买方与卖方力量相对均衡的市场,才有可能通过有效的博弈形成相对市场化的风险定价,从而对科技创新形成相对强的市场约束,排除和避免假创新、伪创新,为真创新提供资本,从而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4. 香港的上市科技公司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形成科技专板的市场基础。
一是恒生科技公司占恒生指数的市值占比已超过 30%。
二是国内大型科技公司均已在香港上市,而且部分公司已有人民币柜台股票。国内耳熟能详的诸如腾讯、美团、小米等公司均已上市,甚至市场已有人总结出对标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七姊妹的在港股上市的 " 国内科技十巨子 "。大型科技公司是市场的中流砥柱和指数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纳指最近几年的上涨主要得益于七姊妹的上涨也说明了大型科技公司对市场和指数的重要性。
三是许多新兴科技创新的公司也已在香港上市或未来即将登陆港股。前几年港股通过 18-A 已经上市了一大批生物科技创新类公司,最近已经推出的 18-C 又吸引了大批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其中深圳的六小龙公司已在香港上市且表现不俗,类似 Deepseek 的杭州四小龙也传言即将登陆港股,这无疑会为港股科技公司注入众多新鲜血液。
2025 年 5 月 6 日,香港交易所与香港证监会联合推出 " 科企专线 ",这一举措无疑会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并促进更多中国优质科技公司在港股市场集聚。
目前,科技公司在香港各个板块都有分开上市,且有些还同时又有港币与人民币标价,标的过于分散,没有板块集聚效应,不利于投资者选择与投资,尤其是不利于指数化投资与其他被动投资,也不利于对外整体展示中国科技创新指数的收益。
此时,如果能在推出 " 科企专线 " 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推出一个以人民币标价的科技公司专板,以后新上市的所有中国科技公司都在此板上市且均以人民币标价,这一举措将会向国内外宣示并展示中国科技创新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会激发国内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科技创新公司的热情,为中国摆脱美国科技封锁、完成经济转型升级、对外展示开放与自信等各方面提供帮助,最终推动中国抓住 AI 革命的历史机遇,完成从工业大国向全球强国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