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申领“扶贫款”获取好处费,六旬老人沦为电诈“帮凶”被判刑

新京报记者获悉,近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67岁的退休老人马某,因轻信“申领扶贫款赚好处费”的骗局,协助电信诈骗团伙转移赃款,最终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

投资失败陷困境,轻信“扶贫款”成电诈帮凶

马某是一位67岁的老人,本应拿着退休金安享晚年,但一次投资失败,使他多年积蓄付诸东流,生活陷入焦虑。2024年12月,电信诈骗团伙盯上了急于改善经济状况的马某。他们伪造了一款“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软件,谎称只需提供银行卡接收“扶贫款”并取现,即可获得报酬。

马某明知自己的银行账户可能被用于违法犯罪,但在利益诱惑下,仍然按照诈骗团伙要求在软件上申领所谓“扶贫款”,同时将自己的银行卡及身份信息提供给诈骗团伙用于接收资金并取款。

不久,马某的银行卡就接收到了一笔转账。马某按照电信诈骗分子事先传授的“话术”,谎称是家里装修买家具需要付现金,到银行取现,留下500元的报酬后,将余款存入了指定账户。

反诈中心监测到马某账户异常后,多次致电劝阻,但其拒接电话。即便马某儿子接到警方提醒后反复劝说,马某仍继续协助转移资金。三天内,他先后接收电信诈骗赃款共计7万元,成功取现并帮助转移5万元,共计获得报酬3000元。

案发后,马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经查,马某此前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处缓刑。后马某被提起公诉。

法院判决: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东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马某明知资金是上游犯罪所得而予以转移,其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最终,法院依法判处马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该案审理法官石魏介绍,本案背后的诈骗团伙作案手段极其狡猾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们专门瞄准60岁左右的老年人,这一群体通常空闲时间较多,心理上相对容易被操控,而且去银行办理业务不易引起关注,方便诈骗分子转移赃款。

同时,这些老人虽会使用手机,但操作不够熟练,子女又大多不在身边,使得他们成为电信诈骗分子利用的理想目标。电信诈骗团伙对下载应用程序的老人进行系统培训,不仅编造扶贫资金的谎言诱使老人提供银行账号,还细致地传授应对银行工作人员询问的“话术”,确保赃款能够顺利转移。

法官提示,广大老年群体切勿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要警惕“天上掉馅饼”,对所谓申领“扶贫款”,帮忙跑分或办卡、卖卡赚钱等行为明确拒绝,避免沦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同时,作为子女也要更加关心家里老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加强沟通,普及反诈防诈知识,发现老人的异常行为应第一时间制止。社区和社会机构也应加大防诈骗宣传力度,开展更多针对老年人的普法活动,提升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

新京报记者 吴梦真

编辑 刘倩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