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赵心童夺冠,东莞小镇能否再度“挥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杨弃非,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5 月 6 日,中国斯诺克再迎新高潮。

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的 2025 斯诺克世锦赛上,中国选手赵心童夺冠,他也是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斯诺克世锦赛冠军。世锦赛被视为斯诺克领域影响最大的赛事,含金量不言而喻。

中国业界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20 年前,丁俊晖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决赛中夺冠,成为中国首位排名赛冠军得主,在全国带动起一轮斯诺克风潮。不少人期待重现当年盛况,连带着隐藏在这项运动背后的小镇——东莞常平镇也再度走上台前。

曾经,常平凭借 " 京九第一镇 " 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率先成长为东莞的制造业强镇,是不少人南下务工的第一站,而现如今,常平刷新 " 第二职业 ",掀起了打造 " 斯诺克强镇 " 的一系列行动。

外界发现,常平似乎串起了中国斯诺克的历史——从丁俊晖到赵心童,他们均曾与常平发生交集。东莞台球协会会长黄铸锋告诉我们,赵心童夺冠是中国斯诺克运动大众化、产业化的重要转折点,希望常平能够抓住 " 赛事红利期 ",迎来新的突破。

为什么常平能与这一项英国 " 绅士运动 " 结缘?更重要的是,当斯诺克文化在英国本土发展举步维艰、并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时,常平是否真的能以 " 小球 " 撬动 " 地球 ",借 " 风口 " 乘势起飞?

" 中国斯诺克看常平 "

上世纪 90 年代,英国斯诺克文化达到鼎盛,并流行至中国香港。得益于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广东成为中国内地最早流行斯诺克的地区。

而不起眼的东莞小镇常平,为何能够脱颖而出?在黄铸锋看来,这源于其地处东莞东部中心,毗邻广州、深圳、香港(车程约 1 小时),便于国际赛事组织、职业球员交流及港澳资源导入,成为世界斯诺克协会布局华南的首选地。

除了地缘优势,东英桌球俱乐部也是常平斯诺克起步的一大关键因素。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莞斯诺克的写照曾经就是中国斯诺克的现状,而东英桌球俱乐部的写照曾经就是东莞斯诺克的现状。

1995 年,不满于当时东莞宾馆的打球环境,莞城商人吴生、黎俭自掏腰包,在常平创立了当地第一家台球俱乐部——东英桌球俱乐部。随后,东莞台球热逐渐兴起,俱乐部不断组团参赛,一场一场打到全国冠军,郭华、李建兵、达海林、庞卫国和金龙等一批斯诺克球手也声名远扬。

爱好者开始慕名来到常平,很快,这里迎来了一个改变中国斯诺克命运的人——丁俊晖。黄铸锋告诉我们,丁俊晖在成名前一直是在东莞生活和训练,作为第二故乡,丁俊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1999 年,12 岁的丁俊晖在上海拿到了台球比赛冠军。在这之后,丁俊晖决心专心打球,从老家江苏宜兴退学,随父亲千里迢迢来到东莞,临时安置在东英桌球城。他与这里的高水平球手一起练球,很快崭露头角,并自此走进国际舞台。

随后,梁文博、肖国栋、田鹏飞、刘闯等后来名满中国的斯诺克选手先后来到常平,因丁俊晖等多个球手生于 1987 年,还被外界冠以 " 中国台球 87 一代 " 之名。

如果说此时的常平,还只是向外输送球手,那么,在丁俊晖打破 " 亚洲限制 ",并让斯诺克在国内走向大众,在全国带动热潮后," 常平模式 " 也开始向更多地方产生影响,并重塑中国斯诺克的地理。

2006 年,丁俊晖父亲丁文均与东莞东英桌球俱乐部有限公司合资的上海东英桌球俱乐部开始试营业。当时,丁文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希望在上海大力推广台球事业,也希望更多人才从这里走出。后来,这里培养出鲁宁等挤进中国斯诺克 " 金字塔尖 " 的球手。

而当 " 丁俊晖模式 " 的可复制性开始被业界反思时,对新路径的探索被一些城市提上日程。2013 年,世界台联与中国台球协会于北京联合创办 CBSA 世界斯诺克学院,一改之前 " 师父带徒弟 " 的方式,以 " 正规台球学校 " 的模式分一杯羹。

据黄铸锋介绍,早在 2007 年,赵心童父亲也曾带着他来到东莞东英俱乐部求学,后被该俱乐部推荐至北京学球,成为新一代斯诺克 " 明星 "。

从培养人才到培养 " 小镇 "

就如东莞大多数镇街,常平斯诺克的发展很长时间内几乎发自市场 " 本能 "。逐渐,常平不满足于东英这一个斯诺克 "IP",从更高层面打造斯诺克镇域名片开始写进议程。

2014 年,CBSA 世界斯诺克巡回赛东莞公开赛举行,这是该年度世界斯诺克巡回赛的最后一站,也是东莞首次承办斯诺克国际性赛事。

当时,隔壁的广州、深圳等城市均已被纳入大型斯诺克国际性赛事,东莞颇有些 " 迟到 " 的味道。媒体报道时还不忘指出,东莞是斯诺克运动的摇篮,国内 95% 的职业斯诺克选手从这里走出。

这也映射出常平面临的一个困境,面对周边高能级城市的同台竞技,如何争取高端资源?

回看常平斯诺克优势,广泛的受众基础格外突出。黄铸锋告诉城市进化论,比起谢菲尔德等英国传统斯诺克城市注重运动的 " 精英性 ",常平更愿意下大力气提升全民参与度,让这项 " 小众运动 " 走向大众。

" 除了打造覆盖 32 个村(社区)的村级赛事以吸引农民、学生等多元群体参与外,常平还独创‘台球 + 民宿’‘台球 + 啤酒节’等文旅项目,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斯诺克。

此前,WWS(世界女子斯诺克协会)评价常平为‘亚洲最具活力的斯诺克社区’,打造了一个可持续的台球生态圈,以期竞技体育与大众参与、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深度融合。"

如他分析,虽然早期媒体曝光相对较少,但常平通过承办村级团体赛、东莞市级台球赛事、以及省级、国家级青少年赛等赛事积累经验。

慢慢地,国际赛事开始向常平侧目,被当地反复提及的是,常平获得 2024 — 2026 年女子斯诺克世锦赛承办权及后续 5 年优先承办权,2024 年举办时,它还曾是当年国内首个 A 类国际体育赛事和首个乡镇体育馆举办的国际赛事。

而在东英之外,常平也开始争取更多 " 台球正轨学校 " 入驻,以全新的方式重走斯诺克培训 " 来时路 "。

2022 年,CBSA 世界斯诺克学院广东分院落户常平,被当地称为常平斯诺克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黄铸锋看来,这也标志着常平完成从草根赛事承办地到国际斯诺克资源枢纽的跃迁。

如今的常平,不仅建成了华南首个配备高清直播设备的专业斯诺克场馆,还吸引 12 家台球器材企业入驻,形成 " 培训 + 制造 + 赛事 " 产业链。而从常平传统斯诺克优势人才来看,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培养职业球员 2 人,培育本土裁判员超 150 人,教练员 200 人次。

以 " 小球 " 撬动 " 地球 "?

而伴随 " 斯诺克强镇 " 的规划走进现实,还有一个问题待解:对于常平这样的小镇," 斯诺克 " 是否是一个撬动县域发展的有效名片?

在斯诺克的故乡,英国正在经历斯诺克文化的衰落。此前,世界斯诺克协会主席巴里 • 赫恩就曾表示,市场变了,娱乐方式也变了,可斯诺克还没变,还是那么 " 端庄正派 ",斯诺克所代表的文化正在远离英国年轻人。

由此带来更大的现实问题是商业空间不足。有关斯诺克赛事运作费用过低的 " 吐槽 " 已经是陈词滥调,赛事奖金与高尔夫、足球、网球等相比更是云泥之别。球员入不敷出令赌球一度泛滥,此前,赵心童就曾触碰赌球大忌,遭遇 20 个月禁赛。

归根结底,斯诺克还是一个小众运动项目。修建场馆、承办赛事和培育人才都少不了投入,仅靠赛事引流、" 明星 " 振臂,能为一座小镇带动多大的经济效益?

黄铸锋将眼光放至更长的产业链条上。在他看来,斯诺克运动可联动制造、培训、文旅等产业。在制造端,常平已吸引帅战将、台帝、博爵等台球器材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在服务端,智能裁判系统、VR 直播技术等科技企业参与赛事运营,也能推动体育科技升级。

而就如东莞其他制造强镇,新场景还能倒逼制造创新。如他所说," 家门口 " 高端赛事的需求,将推动当地企业研发符合 WPBSA 认证的赛事级球桌,进而抢占高端市场。

对于现在火热的小镇文旅,斯诺克也能充当一个 " 引爆点 "。在同样因 " 斯诺克之乡 " 被外界所知的江西上饶玉山镇,通过台球主题公园、博物馆等文旅设施延长消费链,常平则推出斯诺克主题酒店、产业孵化中心等场景,希望破解 " 赛事结束即客流流失 " 困境。

更不用说常平一向在行的 " 研学旅游 "。借力当地球手资源,常平斯诺克学院深化校企合作,还可开发 " 冠军训练营 " 等特色课程。

当然,当地也在期待,赵心童能够刮起一阵新的 " 斯诺克旋风 ",让常平顺风而上。

一组被业内乐道的数据是,在当年丁俊晖击败亨德利的那场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决赛,约有 1.1 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比赛。这是当年全球观众最多的一场赛事转播,甚至超过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 110 米栏金牌时的电视观众人数。此后,球手加速向常平聚集,东莞球馆数量从 100 多家增至 300 多家。

黄铸锋说,赵心童夺冠不仅是竞技层面的突破,更是中国斯诺克运动大众化、产业化的重要转折点,不仅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超 10 亿,而且对比丁俊晖时代的 " 天才少年 " 叙事,赵心童的经历更能带动普通青年。

当前,国内有 16.1 万家台球相关企业,近十年注册量年均增长超 30%。在黄铸锋看来,对眼下的常平而言,更需抓住 " 赛事红利期 ",真正实现从 " 台球重镇 " 到 " 全球斯诺克产业枢纽 " 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