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上海教育扩容提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处于全国领先

世界级滨水空间——杨浦滨江未来还有大变化。围绕“世界客厅”与“新质秀岸”的定位,杨浦滨江南段正不断增强“长阳秀带”特色产业园的功能,加快推进抖音、美团、B站等数字经济总部项目建设,优化重点片区规划方案,着力建设“数字经济 创意设计 高端住宅”的活力场。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既留住了百年工业遗存的历史肌理,又拓展出开阔舒适的公共空间,让市民游客触摸得到历史的厚重、感受得到城市的温情。而规划的背后,正是知识经济服务人民城市的实践地。在教育强市建设中,沪上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师生“智囊团”也出现在重大城市规划中,从北横通道到北外滩开发,从苏州河沿岸综合开发到五个新城建设……

大学为城市增智,沪上高等教育资源近年来实现“两位数”扩容。本科、硕士、博士在校生规模由2018年的38.35万人、14.41万人、3.47万人,增至2024年的43.97万人、20.67万人和6.25万人,增幅分别为14.65%、43.44%和80.12%,同时新增6所服务区域和行业的新型高职和1所职业本科。在上海,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上海接续开展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等重点建设,现有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目前,研究生学位授权高校增至30所,其中博士高校24所、硕士高校6所。国际可比地看,上海高校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百分之一、前千分之一、前万分之一的学科数,增至2024年的186个、39个、3个,相比2018年的增幅分别达113.8%、290%和200%。

基础教育是城市之基,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更是市民的期盼。继去年黄浦等6个区被认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后,今年教育部发文认定浦东等10个区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上海教育持续强基础、抬底部、创特色、扬优势,大力提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水平,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园长妈妈,你什么时候可以给我们一块好玩的泥巴地?”普陀区宜川一村幼儿园孩子们的心愿,让园长吴莹开启了“梦想改造”。这所老小区里的幼儿园,如何将每一寸空间打造成孩子们自由成长的乐园?带着这些问题,幼儿园倾听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对户外场地作出重新规划:移除原有的大型器械,改造出沙水游戏区和种植区;移植了密集低矮的灌木丛,让园内高耸的21棵水杉成为幼儿亲近自然、感受季节更替的自然课堂。

今年,普陀区宜川一村幼儿园将开设2个托班。为了方便幼儿从门厅直达室外,幼儿园“破墙开门”,将一楼的封闭门厅改建为连通室内外的开阔空间,让幼儿畅快自在玩耍,保证幼儿“户外活动2小时”。小场地里的“大空间”,让孩子们的梦想实现。

怎样把“宝宝屋”放在家长们最需要的地方?徐汇区康健新村街道学前幼儿数量较多,为了方便家长对幼儿临时托、计时托的需求,在原先设在徐汇区康健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宝宝屋”的基础上,又在杜鹃园幼稚园嵌入“宝宝屋”第二点位。

为了城里最柔软的人群,“宝宝屋”所有老师均持有教师资格证和高级育婴师证,同时配有保健医生,由沈月华保育带头人工作室负责教研。辖区内1至3岁幼儿享有每年12次的免费照护服务和科学育儿指导。由于精准对接育儿服务,这里的“宝宝屋”预约热门,常被秒杀。

今年,全市对首批260家“宝宝屋”进行扩优提质,全年还将新增不少于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的托额,能开尽开、应开尽开,并适时在幼儿园探索小月龄托育服务,让“幼有善育”惠及千家万户。

《上海扩容提质办好学校:高教资源“两位数”增长,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加快推进》

题图来源: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上海海洋大学王丽卿教授带领师生团队十年养一“鱼”,在上海之鱼探索出“三步生态疗愈法”。如今,这片水域水质已稳定在Ⅱ到Ⅲ类,透明度超过2米,每日可输送10万吨可利用的清洁水源。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李蕾 许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