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技能人才培养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专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陶鸿山

来源:科技日报

枸杞是宁夏的“红色名片”,其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全国技术能手、宁夏红枸杞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红”)高级技师陶鸿山正是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从酿造的枸杞酒中蒸馏出酒液,经橡木桶陈酿后成为枸杞白兰地,让消费者既品尝到了醇香,更收获了健康。陶鸿山带领团队创新的枸杞白兰地蒸馏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产业创新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陶鸿山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技术能手,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稳扎稳打 学徒工成了技能人才

记者:您如何成为宁夏红的高级技师?

陶鸿山:我退伍后正好赶上宁夏红的前身——原宁夏香山酒业筹建。那时公司在招聘,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应聘。1997年1月16日,我正式加入公司,在酿酒车间和酒库干起了学徒工。

刚接触这一行,内心充满忐忑,但我充分发扬退伍军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上班跟着师傅干,下班抱着书籍看,认真完成每项任务,反复琢磨每个细节,所以进步很快。后来,公司先后4次派我去参加酿酒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我的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后来,我取得了酿酒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一步步稳扎稳打,成为高级技师,从事酿酒生产、酒体陈酿管理及新产品开发工作。

记者:您认为企业需要怎样的高技能人才?

陶鸿山:我认为,企业需要符合生产需求、市场需求,具有多元化技能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枸杞深加工产品开发及枸杞标准化种植领域还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发酵领域和枸杞种植栽培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也非常紧缺。

此前,宁夏红曾高价进口了意大利自动灌装线,但能够优化参数的本土技师比较欠缺。灌注阀行程短,不能灌注异形瓶,因此限制了生产品项,如果让外方工程师解决这些问题,成本又会很高。最终,我们的技师通过加长灌注阀内部件和调节垫片,解决了异形瓶酒液的控制难题。但这暴露出一个问题——企业会操作设备的人多,但既懂机械、电气,又懂工艺的复合型人才少,使设备引进容易消化难。

服务市场 循序渐进搞技术创新

记者:工作室有哪些职责,具体如何推动枸杞产业的科技创新?

陶鸿山:宁夏红用于产品研发、检测检验的场地达1500平方米,配备了高效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真空冷冻干燥箱、高速离心机等仪器设备100多台(套)。2019年,公司通过层层选拔筛选出27位企业骨干技术人才及3位组织管理人才,组织筹建了由我负责的“陶鸿山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作室以中宁枸杞、莜麦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枸杞深加工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枸杞酒生产关键技术升级研究、枸杞白酒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等工作。

技术攻关不能一蹴而就。在推进技术攻关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退为进”,先夯实基础,把酿酒工艺的每个环节吃透,再循序渐进攻克难题。工作室每年都要组织团队成员赴知名酒企交流学习、借鉴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技术创新。

记者:有哪些技术创新的具体案例?

陶鸿山:宁夏红初始采用以白酒为基酒,直接加入本地种植的枸杞粒浸泡的传统工艺。但这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浸泡周期长、成本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市场方面,品牌定位模糊,缺乏差异化竞争力。我们工作室通过技术升级(控温发酵)和产品创新(果酒系列开发),逐步打开区外市场,使产品走向全国。

此前,经销售部门反馈,市场上选购浓香型系列白酒的消费者增多,而我们公司全是清香型窖池。为了更好地服务市场,我带领团队发酵人工老窖泥200方、筑窖60个,解决生产浓香原酒发酵设备短缺的问题。通过三轮次投粮生产,产出的原酒得到了广泛认可。

目前,工作室承担了4项科研课题,包括杞香型枸杞蒸馏白酒工艺研究与开发、枸杞酒风味构成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室还协助企业完成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在项目研究期间,工作室成员指导企业生产各类市场所需酒体近10万吨,全面提升了现有枸杞酒的品质。

多管齐下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记者: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陶鸿山:多维度、系统化的努力,才能逐步打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形成“普职并重”的教育发展格局。

从企业用人层面来看,应建立技能型人才薪酬激励机制,缩小职校学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典型案例,改变“唯学历论”价值观;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记者:工作室如何激发技能人才创新热情?

陶鸿山:工作室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两大抓手,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的同时配套相应奖励激励制度,我们出台了很多管理办法,例如《高技能人才名师带徒培训管理办法》《高技能人才聘用与激励管理办法》等。

这些激励制度效果非常好。例如,工作室成员姚师傅,改造了闲置设备上的滤芯接口,使酒体灌装合格率明显提高,瓶盖损失减少,为公司节省了几千元的精滤机费用。针对姚师傅这样的技术人才,公司通过综合评估后,会给予相应奖励。

记者: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成果如何?接下来有哪些计划?

陶鸿山:近5年,工作室累计培养高级技师6人,自治区技术能手3名,团队获全国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2项。每位高级技师带徒2人,徒弟出师后继续“传帮带”,形成了人才的“裂变效应”。

技能人才培养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工作室的目标是建成一个国家级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中心,培养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种植型技术人员及属地茨农100余人。同时,我们将外派工作室成员,鼓励他们把先进技术及工艺方法引进来,为推进宁夏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