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从车间学徒到全国劳模 北汽福田“90后”青年工匠的蜕变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北京市有77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制造部返修班组班长刘学便是其中一员。
从手握扳手的“车间学徒”到破解“心脏”密码的技术专家再到“90后”全国劳模……12年来,刘学扎根一线,完成从“学”到“工”、由“工”到“匠”的跨越蜕变。他的成长轨迹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
追求极致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
走进“刘学创新工作室”,两张桌子上整齐摆放着十几件发动机零部件,湿式缸套、共轨管、喷油器……6种主要重型发动机型,50余个核心零部件,135个组装步骤,刘学早已烂熟于心。
刘学所在的大修班组,可以说是发动机制造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故障,还是产品交付前的疑难瑕疵,都要在这里“对症下药”。4年间,刘学带领班组攻克了数百起疑难故障,将“零瑕疵交付”的承诺镌刻在每个细节。
精度较量在毫厘之间,练就0.01毫米的手感。发动机气门间隙是影响进排气效率的关键指标,间隙测量是发动机装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天然气发动机为例,气门间隙装配合格标准为0.45毫米,正负误差小于0.04毫米,刘学精益求精,将误差空间压缩至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为练就这项“手感绝活”,刘学不断测试,将塞尺的微妙变化转变为“肌肉记忆”。正是这种极致追求,让福康发动机在高原极寒等极端工况下仍能保持澎湃动力。
效率提升以分秒必争,单线生产效率创行业标杆。生产线上平均90秒下线一台发动机,几秒钟对于工人来说都弥足珍贵。如何精准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小到“减少机械重复工作”的“移动料盒”,大到“机动调整、灵活作战”的“潮汐班组”,刘学把生产线变成了精密钟表,每个齿轮都严丝合缝,最终创下月产发动机13500台的生产纪录。
对数万台发动机的严格筛查,换来了终端客户“200万公里无大修”的质量神话。刘学说:“不允许有任何一点瑕疵、任何一点问题的产品从我手中流出。”
创新突破 “体现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价值”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劳动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12年间,刘学带领团队获26项国家专利、创新项目50余份、改善提案300份,用硬核创新标注产业工人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奋进坐标。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风扇和护风罩是发动机散热的关键部件,由于前期对安装标准缺少规范,存在长期工作后互相干涉的问题,导致风扇叶磨损、水温升高,客户可能会面临发动机损坏风险。明晰问题,直击痛点,刘学扎根现场,开始设计、画图、制作、效果验证、数据分析……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验证,在经过18项改进点、近100个日夜的实践、500多次试验改进后,刘学从自行车条幅结构获得灵感,研究出一种新型发动机风扇护圈安装工装,将风扇与护圈间隙精准控制在5mm以内。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解决技术难题,更创造实实在在的生产价值,每年节约运维成本约80万元。
于时代发展中精准定位。在福田康明斯获评“灯塔工厂”的转型征程中,刘学既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智能制造的探路人,通过主动参与企业转型新质生产力、智能化、数据链等项目,推动车间智能化升级。每一颗螺丝拧紧的力矩、每一个测试的参数、每一个加工的参数,刘学像教徒弟一样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机器人,让智能设备继承老师傅的“手感”。从第一条数字化产线上线,到车间第一台协作机器人投入工作,刘学见证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几个重要时刻,如今,工厂已经对100余个工位进行自动化升级,刘学也在不断学习中向数智化工人转型。
中国智慧 为世界重卡装上“中国心”
在零下50度的极寒环境下测试车辆性能、在特定工况的场景里测试智能驾驶系统……刘学的奋斗故事也是福田创新求变的缩影。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汽福田销量突破17万辆,利润同比提升70%,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
在新能源领域,北汽福田近年来累计投入超百亿元研发资金,相关专利超过1000件,重点攻坚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核心技术。其液氢重卡、电驱系统等成果已进入商业化阶段。欧曼银河平台系列产品也成功推出。一季度北汽福田新能源销量突破2.5万辆,同比提升170%,其中新能源重卡销量实现394%的高速增长。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北汽福田搭建“管理技能”和“新八级工专业技能”两条发展通道,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搭建技能竞赛平台等,2024年蓝领培训支出800余万元。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创新工作室38个。
在产品出海方面,搭载福田动力的商用车也正驶向全球市场。望着即将发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新一批发动机,刘学目光坚定地说:“我们要用中国工匠的智慧,为世界重卡装上更强劲的‘中国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