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意气之争,后果有多严重?将相因为女人,引发朝堂震荡
公元 779 年,成都城外,一场因争夺军中女子引发的将相反目,竟悄然撬动了大唐国运的齿轮。
名将李晟与宰相张廷赏从生死袍泽沦为朝堂死敌,主战与主和的意气之争让吐蕃有机可乘。
当 787 年,吐蕃偷袭大唐,硝烟再起,这场夹杂着权力、情欲与私怨的争斗,终以三军覆没、宰相悲愤而死的方式落幕。
两个男人因红颜结怨的千古奇案,不仅撕裂了大唐边境防线,更成为盛世转折的致命暗伤——历史往往在最荒诞的细节里,藏匿着最残酷的真相。

公元 779 年,大唐发生了一件大事!
李晟协助西川节度使张廷赏抵抗吐蕃军队,最终赶走了吐蕃人。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小事,确实直接影响了大唐的对外政策,起因是一个女人!
真是外敌刚走,内乱又生!
李晟跟张廷赏两个人杠上了!
起因只是一个军中女人。
李晟带领军队离开成都之际,带走了一个女人。
但是,张廷赏发现之后,带人追了上来,目的很明确,带走不行!

李晟一开始很客气:" 兄弟,你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女人跟我闹的这么生分吧?"
张廷赏也有说法:" 不是我跟你过不去,是军中规定,这个女人是军中的,你不能带走!你别让哥们难做!"
李晟愤怒地说:" 我如果非要把她带走呢?"
张廷赏也不甘示弱地说道:" 我觉得你带不走!"
说完一挥手,一群士兵围了上来。
眼看着唐朝的两个军中大佬,就要发生火并!
然而,我们期待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李晟最终还是以大局为重,忍下了这口气,带着自己的部下气冲冲地离开。
你以为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吗?两个人结下了梁子,又怎么可能轻易释怀呢!

公元 785 年,唐德宗想把张廷赏调回长安担任宰相,但是,遭到了李晟的强烈反对!
不过,既然唐德宗想提拔张廷赏,李晟的反对,自然也没什么效果,最终几经波折之后,张廷赏自然也是调回长安担任宰相。
张廷赏自然也会知道当初李晟百般阻挠自己的晋升,心里难免也不舒服。
李晟看到张廷赏自然也是想起来之前的那段旧怨,以及那个求而不得的女人。自然也不会给张廷赏好脸色看。
两个人同朝为官,却相互看不顺眼,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两个人更是明争暗斗、相互拆台,尤其是在对吐蕃的政策上,更是针锋相对,唱起了对台戏,完全演绎成了意气之争。
公元 787 年,吐蕃求和,李晟长年跟吐蕃作战,自然是主战派,非我族类嘛,怎么可能友好往来,吐蕃搞事可不是一次两次了,不搞弱它,谈不出来和平。
但是,张廷赏却走向了李晟的对立面,他作为宰相,却是坚持主和。
同时,还唆使唐德宗罢免李晟的兵权。
接下来,和谈倒是成功了,问题是吐蕃很快就翻脸了!

大唐军队被偷袭,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张廷赏听到这一消息,那是又惭愧又恐惧,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于同年 7 月病逝。
就此,两个人的恩怨,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因为一个女人,张廷赏跟并肩作战的李晟翻脸,兄弟反目!
因为一个女人,李晟阻挠张廷赏的上升之路,自然也会让张廷赏记恨在心。
唐德宗不是没有尝试过让两个人握手言和,但是,终归是面和心不和。
你说他们两个谁的错?
说不清,各有各的立场,但是,也各有各的心思。
说白了,两个人都有问题。

两个人都喜欢一个女人,两个人却因为一点小怨,从并肩战斗的战友成了生死大仇!
张廷赏虽然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但是,气量可不够大,为了一个女人给自己树敌,李晟的过错也不算小,因为一个女人,阻挠张廷赏升迁,做得也不够磊落。
高层人士,闹成这样,也是稀奇!两个人最终也给大唐带来了灾难!
都是气量太小惹的祸呀!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书感悟。
作者: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