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一年接待40万人次的广都博物馆:被幸福花海包围,长成社区“会客厅”

临近“五一”假期,广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考古专家李国比平常更加繁忙。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广都博物馆预计将迎来上万名市民游客。”李国介绍,广都博物馆开馆仅一年左右,截至目前,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而以广都博物馆为引领的博物馆小镇——黄水镇文旅融合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量已达500多万人次,为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约8000万元的收入。

今年1月,在2024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上,李国作为文化行业代表提出建议,加强对牧马山汉唐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保护和创新利用。很快,他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4月26日,李国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的采访时介绍称:“‘五一’即将来临,让我感到宽心的是,双流区牧马山汉唐遗址和广都博物馆之间的线路已提前优化,道路更畅通,设施设备也更齐全,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博物馆的人流压力,也将让市民的体验感变得更好。”

他表示,广都博物馆的故事,是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在文化领域推进的一个生动缩影,为市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今年3月下旬,广都博物馆周围的花海与汉唐风格博物馆交相辉映 摄影 王效

幸福工程再升级:

汉唐遗址新步道背后的城市温度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2025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双流广都博物馆入选。这座汉唐风宫殿式的博物馆堪称成都独一份的“长在花海里的历史宝盒”。

资料显示,2022年,成都市双流区广都博物馆正式设立。作为双流区古蜀文化重要历史脉络的展示窗口和城市文化名片,博物馆建筑面积9037平方米,规划三层,由上至下分别承载文物修复、保管与研究,游客接待、临展与研学,以及文物陈列、展览展示三大功能,是广都文化和双流历史的重要展示空间,一座践行新文旅发展理念的现代博物馆。

▲广都博物馆展品

据李国介绍,他参与文化工作已有二十余年。作为一名考古专家,他参与了广都博物馆的筹备、建设、展陈,和对公众开放等工作。

“早在开馆前夕,群众和专家学者都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们也将市民故事搬进博物馆,通过他们的故事和场镇的变迁来展示成都的发展变化,展现城市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国介绍,在广都博物馆的留言墙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市民游客写下了对城市、对国家的挚爱,这些都切实体现了博物馆对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社会凝聚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今年1月举行的2024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上,李国作为文化领域代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他提出可以借鉴浙江乌镇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加强对成都蒲江飞仙阁、牧马山汉唐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保护和创新利用,以本土文化的朴素内涵打造旅游业态,反哺当地发展。

▲李国在为学生们讲解

李国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会后仅几天,自己的建议就得到了文旅局和社会工作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相关部门不仅与他进行沟通,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例如,双流区投入资金对牧马山九道拐区域的汉唐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增补了步道,实现了博物馆与遗址的无缝对接,极大地缓解了博物馆的人流压力,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此外,成都还在该区域增设便民设施,如手机充电站、免费饮用水供应点,以及供老人休息的场所,提升了参观的服务质量。”李国认为,这些快速响应,不仅向游客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温度,还增强了居民们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除了牧马山汉唐遗址,针对蒲江飞仙阁的修缮保护,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介绍,目前前期的修缮保护已接近完成,下一步部门还将继续制定飞仙阁片区的文旅发展规划,推动当地文旅融合更好地发展。

▲广都博物馆展品

博物馆变身社区“会客厅”

让文化火起来,让居民乐起来

在李国的讲述中,成都在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是润物细无声。

“幸福工程将文体活动列为重点领域,全年举办‘双年展’‘汉字中国’特展等文化惠民活动,并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幸福工程重点推进的‘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中,强调将公共服务设施嵌入社区;此外,幸福工程还强调智慧韧性城市的建设,以及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民生项目。”李国认为,2024年成都“十大幸福工程”的推进,为文博和文旅事业注入了多维度的发展机遇与动力,这些变化既体现在政策支持、项目落地等宏观层面,也渗透到市民和游客的日常体验中。

▲广都博物馆展品图据文旅双流

李国介绍,目前广都博物馆正在巧妙地运用全息投影、自动幕墙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文物与现代展示技术相结合,让古老的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他们心中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

李国对于博物馆的日常运营,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博物馆周边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已经将逛馆融入日常生活。”

他说:“每天都有老人在博物馆外的长椅上休息,或是在馆内反复参观展览。博物馆正在成为周围社区的一部分。”他非常希望看到这种现象,因为广都博物馆不应该只是偶尔参观的地方,更应该成为社区凝聚力的纽带,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让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据悉,目前博物馆正在通过举办亲子活动、社区展览等形式,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例如,博物馆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文物观察与讲解”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广都博物馆附近的花海梯田 图据文旅双流

对于未来,广都博物馆将继续探索文化传承与幸福生活的融合之路。“未来,广都博物馆将加大与周边文化机构的合作力度,比如与四川博物院、金沙博物馆等开展深度合作,引入更多优质展览资源。此外,博物馆会继续探索创新展示方式,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举办线上展览,让更多市民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李国说,“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作为载体,让文化真正火起来、居民乐起来,让居民幸福生活再‘加码’。”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部分图据受访者提供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