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安卓闭源预期下,鸿蒙真是最大赢家?

文 | 明晰野望,作者 | 翎夕

安卓(Android)要闭源的预期从 3 月沸沸扬扬至今,谷歌的一举一动已经成为科技圈关注的重点。

3 月 27 日,海外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最早发布了这一爆炸性消息,表示谷歌将开始完全在内部分支机构闭门开发安卓操作系统。一时间,安卓闭源成为了科技圈最热的话题。尽管谷歌迅速下场辟谣,称将继续发布安卓新版本的源代码,此次风波依旧引起了不少从业者的恐慌。

事实上,作为占据全球 74%市场配额、以一己之力打通众多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安卓生态在看似开放包容的表象之下,早已出现了封闭的倾向。

多年以来,可免费、自由下载是开源项目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最大的优势之一,包含着核心应用(如电话、短信等)、编译工具和构建系统的 AOSP 为设备制造商、开发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操作系统的基础代码框架。

在 AOSP 之外,安卓生态还有专门为 Google Mobile Services(GMS)合作伙伴服务的 " 内部开发分支 ",它向三星、小米、OPPO 等合作方提供了比 AOSP 更完善、更完整的   Android 版本,而这才是谷歌盈利的重要组成。

" 两条腿走路 " 的政策是谷歌带领安卓包揽绝大部分市场的关键,但两个分支由于代码差异过大合并补丁时常出现冲突,维护压力的居高不下令谷歌选择转向内部闭门开发,只有全新版本发布,才会公开被更改的源代码。

对中小开发者来说,安卓开源项目修改即时、迭代迅速的优势不复存在,而对签署了合作协议的手机厂商来说,谷歌公司的策略调整实际上并未对其产生根本性影响。

不过哪怕许多国内的手机厂商已经签署了协议,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还是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加紧了酝酿的步伐。

全网入鸿蒙,这事现实吗?

安卓闭源的风波发酵后,首当其冲的受益者是谁?目前来看,被一致推举的鸿蒙似乎借此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纵观操作系统的发展史,此消彼长成为最恰当的注解。在市场中份额排名第二的 IOS 系统采用软硬件一体化设计保证了用户体验的高效流畅,但标杆式的使用体验却未能令其成为业内龙头,这是它自诞生起便坚持系统闭源、生态闭环以及高开发门槛的极致封闭策略所注定的。

不过 IOS 的闭源却成就了安卓,虽然存在不少瑕疵,但快速适配、灵活定制、开放即时与低成本的特征还是让安卓后来者居上,成为了科技圈的 " 大众情人 "。

而当安卓生态的封闭趋势愈发明显,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鸿蒙自然成为了这场接力赛的首选。

在 2024 年宣布彻底放弃安卓框架之后,纯血鸿蒙便开启了独立发展的狂飙之路。在 2024 年 10 月 22 日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宣布鸿蒙系统已上架超 1.5 万个原生应用,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数字已跃升至两万,这些原生应用利用鸿蒙系统的相关接口给予了用户更加流畅高效的使用体验。

与此同时,原生智能的接入也更进一步提高了鸿蒙生态的紧密交融。小艺语音助手升级为智能体,实现了 AI 与各个子系统深度融合,通过小艺不仅能够完成更便捷的跨应用操作,还可达成与第三方应用的联动。

而在纵向应用生态的持续深化之外,终端布局的横向拓展也是鸿蒙的发展重点。

2025 年最新消息显示,华为旗下手机、平板等智能产品将默认搭载原生鸿蒙操作系统,相较安卓系统通过如小米的米家等厂商定制应用实现设备互联,鸿蒙的多终端互联无需套壳便能够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软硬件能力互助共享和无缝连接。

双重优势齐下,鸿蒙系统的崛起仿佛成为了占据 " 天时地利人和 " 的结果,对国内手机厂商来说,国产自研系统似乎是谷歌向封闭倾斜时关键的救命稻草。

所以转头拥抱鸿蒙,手机厂商就能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为国产自研系统摇旗呐喊的同时,鸿蒙系统发布至今仍仅有华为一位手机厂商使用的现实也难以忽视。

对以小米、OPPO 等一直贯彻安卓生态的手机厂商来说,相较于鸿蒙系统的优势,改变基于安卓开发的全流程生态体系所带来的风险似乎更需要考量,毕竟将框架打碎重组所需的成本与市场重新接受的时间都是难以预料的。

另一方面,非此即彼的市场态势也并未打破手机厂商的隐忧。谷歌自 2024 年起就在全球多个地区遭到了反垄断监管,美国司法部曾要求限制谷歌对安卓的控制,欧盟、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也指控其利用安卓系统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了反垄断法。

移动操作系统的一家独大让谷歌形成了业内霸权,安卓的 " 假开源、真垄断 " 也备受从业者诟病,华为正是 2019 年后受到其极限制裁才选择开发鸿蒙、探索 " 纯血 " 发展之道。

可手机厂商若真在安卓闭源趋势的影响下投身鸿蒙系统,便不得不考虑华为在鸿蒙系统的技术和生态建设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这样与谷歌和安卓系统相似的紧密关系令从业者心生警惕。

因而除非鸿蒙用更加利他的方式抛出橄榄枝,否则对其他厂商来说,操作系统的换血也不过是相当于换了一个 " 谷歌 " 而已,仍然要承担未来合作被切断的风险。

且鸿蒙系统与华为品牌紧密相连,一旦接入鸿蒙,品牌形象势必会受到影响。自身品牌特色和优势难以凸显,在商业竞争层面也将处于不利局面,可谓是隐患重重。

自研系统,岂止鸿蒙遥

谷歌的安卓生态靠不住,华为的鸿蒙系统又还在产业化布局的初期,无论选择哪一系统都是背负着风险前行,危机环伺之下,自研之路成了国内手机厂商的最新集体共识。

虽然为了降低用户与投资者的质疑,各大厂商依旧会在每年的开发者大会上高调展示自己为 AOSP 贡献的代码数量与技术成果:

在 2023 年 11 月的 OPPO 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 ColorOS 14 的 OPPO 就曾表示将   "ColorOS 超算平台 " 里的部分自研代码贡献给了谷歌,且代码已被纳入到安卓 12、13 以及 14 的原生版本里。而在 2024 年 8 月的第十九届 " 开源中国开源世界 " 大会上,Xiaomi Vela 开源负责人杜超也曾表示小米计划将与安卓系统继续深度融合。

不过尽管对外不断向安卓表忠心,各大手机厂商在背地里却都心照不宣地加紧了 " 去安卓化 " 的步伐。

2024 年的开发者大会上,vivo 正式发布了蓝河操作系统 2,作为行业首个全栈均由 Rust 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其达成了从系统、应用到工具链的全面突破,且没有使用任何 AOSP 代码。

尽管 Rust 语言存在学习曲线陡峭、生态工具链完善不足以及开发者稀缺等问题,但其安全性与维护的便捷性却远超安卓所使用的 Java,因而 vivo 副总裁周围曾明确表示蓝河操作系统不兼容安卓应用,未来同样不会兼容。

哪怕目前蓝河系统主要在 vivo WATCH 3 等智能穿戴设备中搭载、并未应用到手机领域,但轻量设备中的应用既有效测试了操作系统的使用效果,也能够逐步增强受众对全新系统接受度,成为 vivo 走向全面自研生态构建的关键一步。

而相较于独立研发的蓝河系统,小米在 2023 年 11 月 IoT 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正式发布的自研系统 Xiaomi Vela 则脱胎于开源实时操作系统   NuttX,该系统能够凭借丰富的组件和用户友好的框架有效应对碎片化的物联网应用场景。

与鸿蒙系统相比,Vela 更像是一个轻量级的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平台,它可独立搭载于音响、手环和健身追踪器等设备中,仅需 8KB 的内存便能够流畅运行的特点令相关开发者拥有了低硬件成本、高性价比的优势。

尽管 Vela 并没有独立应用在手机领域,但小米手机所搭载的澎湃 OS 实际上已经在安卓生态中融入了 Xiaomi Vela,在全新融合控制中心的搭配下,其既能进一步推动小米共通生态的建构,也成为小米摆脱对安卓百分百依赖的关键一环。

此外,传言中荣耀即将发布的底层纯自研系统 MagicOS 8.0、OPPO 的自研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等,也展现出各大厂商在自研系统领域的不同规划与成果。

谷歌开源策略调整引发行业震动后,官方不止一次出面解释闭门开源是为了降低两大分支合并时的高昂成本,但这一场关于闭源的 " 罗生门 " 却并未就此结束,表面上看是出于成本考虑的整体优化未做好舆情管控,实际上舆论的喧嚣却是安卓生态近年来封闭倾向明显、导致从业者质疑情绪的爆发。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 " 卡脖子 " 这件事有了 PTSD 的厂商必然加速投入到自研操作系统,毕竟,与其被动的随风飘摇,不如拿出魄力做一回 " 大写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