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博:把科学的“种子”种进孩子心里
刘逸博:把科学的“种子”种进孩子心里
刘逸博在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科普工作如同一块磁铁,越接近它,越觉得它吸引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工程师刘逸博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将继续投身科普事业,为青少年播撒科学的种子。
刘逸博是一位年轻的“95后”,从中国航空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在推开设计大门的同时,他也走上了科普之路。前不久,刘逸博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
不断打磨科普演讲能力
刘逸博和航空的缘分,要从童年的纸飞机说起。“我小时候没有如今普及的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女孩子玩翻绳和过家家,男孩子则偏爱积木、弹珠这类玩具。”刘逸博说,“我尤其钟爱折纸飞机,总和小伙伴们比谁的飞机飞得更久、更远。我对竹蜻蜓也情有独钟,校门口售价1元的塑料竹蜻蜓,总能带给我无尽的欢乐。”
报志愿时,刘逸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航空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航空发动机设计师,将热爱转化为职业。自身的成长经历让他意识到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重要性。“我要把科学的‘种子’种进孩子心里。”他说。
入职当年,刘逸博就参加了首届国防工业科普讲解大赛。
第一次比赛过程并不顺利。“当看到其他参赛选手经过专业培训的精彩讲解、身着精心搭配的服装出现在赛场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刘逸博说。
尽管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但刘逸博并没有放弃科普。“通过比赛我学习了其他专业知识,丰富了演讲经验,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科普星人’。”刘逸博说。
后来,刘逸博不断通过参加比赛、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进行科普,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有一次,他在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小学给100多名小学生讲了一堂大约40分钟的航空科普课。授课前,他反复打磨讲稿,在讲解中穿插了热门动画片和神话故事,还准备了互动问答与小纪念品。
“刘老师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艰涩难懂的知识。原来航空发动机这么有意思。”当时听课的一名学生说。
参与研制航空“打火机”
航空发动机主要由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三大部件组成。刘逸博主要从事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结构设计工作。
2019年8月,刘逸博加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燃烧室等离子体点火技术项目研究团队,负责滑动弧激励器的结构适应性设计和优化。
“等离子体点火技术就像‘打火机’一样,可以让燃烧室温度瞬间提高到着火点,从而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发动机涡轮做功。”刘逸博介绍,作为其中关键点火部件,滑动弧激励器需要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的点火性能优化。
项目周期紧张,技术难度较大。此前,我国没有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上应用滑动弧等离子体点火技术的先例,相关参考文献有限。刘逸博和团队成员每天讨论方案、进行试验验证,同时前往高校、企业进行调研与学习交流。
出差行程通常很紧张。有一次,刘逸博下午乘飞机到达陕西省西安市,紧锣密鼓地和厂商研究零部件加工方案,次日就返回单位了。
经过反复研究,刘逸博所在项目团队成功对等离子体点火技术滑动弧激励器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在部分极端环境下,该设计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显著提升了点火速度,同时拓宽了点熄火边界,为提升发动机在恶劣环境下的点火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成果获得中国航发科技进步三等奖、空军首届航空创意挑战赛优秀奖等奖项。
谈到未来,刘逸博说,他将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继续积极参与科普工作,让更多青少年热爱科学、投身科学。(记者 孙 瑜)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