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故宫新展聚焦园林文化:沐春风 乐林泉
金满楼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日前,由故宫博物院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在故宫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选择200余件有代表性的中外展品,通过“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六大园林雅事呈现中外园林的艺术之美。
此次展览主题为“乐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图轴》上的乾隆御笔。“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乐”于“林泉”是人们对园林、山水之乐的向往和追求。
“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海报。资料图
流传千古的文人雅集
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召集诸多名士及家族子弟,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了一场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人集会,是为“兰亭雅集”。在王羲之的笔下,兰亭周围风光宜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这场雅集中,不仅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也为后世的文人雅集留下最经典的参照。本次展览展出的《褚遂良摹兰亭序》和《冯承素摹兰亭序》是《兰亭八柱帖》中的两册。
《兰亭修禊图》(局部),明文徵明绘,故宫博物院藏。这幅画描绘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景象。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山光水色,水榭上王羲之等三人相对而坐评点诗文。资料图
在中国古代史上,类似的文人雅集不可胜数。兰亭雅集之外,还有西汉梁苑之游、曹魏邺下之游、西晋金谷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元代玉山雅集等,都留下了诸多精彩的文记与图绘。
北宋年间,苏轼、李公麟、黄庭坚、米芾等人在驸马都尉王诜的宅邸“西园”聚会。众人在园中写字画画、烹茶煮酒、吟咏酬唱,不亦乐乎。根据米芾在《西园雅集图记》中的描绘,园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名士名园,风流溢彩,自是非同凡响。
故宫西雁翅楼的第一展厅里摆放了一块“造云石”,此物出自历史上的“玉山雅集”。元朝至正年间(1350年前后),苏州名士顾瑛在阳澄湖畔兴建玉山草堂。此后二三十年间,顾瑛遍邀文人墨客前来吟诗题句、品书鉴画。当时的江南名士王冕、柯九思、黄公望、杨维桢、倪瓒等都曾是玉山草堂的座上宾,一时名流如云,星光四射。据记载,顾瑛发起的玉山雅集多达180余次,共创作5000多首诗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文人雅集。可惜的是,玉山草堂后来毁于元末战乱,如今人们只能从遗存的“造云石”题刻上遥想当年的盛况了。
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
明清时期,营造私家园林在官僚士大夫、巨商富户阶层中蔚然成风,特别是在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一带更为盛行。以苏州为例,当时的名园不下70余处,其中的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至今仍保存完好。此外,扬州的个园、留园,上海的豫园,南翔的古猗园等,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著名园林。
和北方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不同,江南园林的特点为“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通常来说,江南园林大多建造在城市而非乡野,地域的局限使得园林设计不得不以巧妙的手法择地度势、叠山引水,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城市山林”的清幽环境。因此,江南园林往往设置重重庭院,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然后,又通过堆山叠石与花石分隔在迂回曲折中渐入佳境。根据主人的特点和爱好,园内又设置亭台楼榭以满足居住、宴游、品茗、演奏等不同需求。
所谓“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叠石造山在江南园林中十分普遍,各园均大量采用太湖石,以叠山取胜。以苏州名园狮子林为例,其全园布局以东西横向的水池为中心,池的东、西、南三面均叠石造峰,登临假山之上,则见山下花木葱茏;如从假山中穿过,则其中洞壑宛转,别有洞天。之所以如此,恐怕也是为了弥补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的遗憾吧。
除了有钱有闲,江南园林主人的文化层次也较高,其精心营造的园林为他们的闲适生活提供了充足空间。以随园主人袁枚为例,在他退出官场后,随园日渐成为名流往来的雅聚场所,“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在此期间,各路名流与袁枚及其子弟吟诗作对、赏花听雨、抚琴品茗,可谓雅之又雅。可惜的是,在近代以后的战乱中,随园亭阁被破坏殆尽,一代名园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竹院品古图》,明仇英作,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参观时,游客们看到废墟上挺立的汉白玉雕花石柱时多唏嘘不已。这些石柱就是乾隆时期在修建圆明园时仿效西方园林建造的大水法遗迹。当时的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6幢欧式建筑,这大概也是西方建筑群首次进入中国皇家园林的实践与见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80年代,上海一座新式园林声名鹊起,那就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张园”。张园最初为英商花园住宅,1882年被无锡旅沪富商张叔和购得,经扩建改造后于1885年开放。从设计上看,张园中西结合,其中既有高高耸立的西洋楼“安垲第”和宽阔的大草坪,又有各种中式亭台楼榭、池沼花木。园中还建造了许多新潮的消费娱乐场所和游艺设施,照相馆、电影院、小商场、中西餐馆、排球场、网球场、溜冰场、弹子房、舞厅等无所不有,一时游人如织,每日川流不息。正如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所云:“凡天下四方人过上海者,莫不游宴其间。故其地非但为上海阖邑人之聚点,实为我国全国人之聚点也。”1920年前后,张园被售卖,由此失存。
近代以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园林造林多为中西结合,成为一时之潮流。新式公园的出现,打破了此前私家园林的社交局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由此真正成为现实。
“从古典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园林始终是人类对理想栖居地的永恒探索,既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镜像。”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朱育帆如是说。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