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券商集体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就业就是底线”的信号,资本市场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金融界《火线》,聚焦资本市场最前线。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此次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会议具体内容涉及当前的货币财政政策、资本市场、楼市、外贸、消费等诸多方面。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再次提及资本市场,强调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相比,多了活跃二字。此外会议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适时降准降息”这一表述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基调。
释放出“就业就是底线”的信号
对于此次政治局会议内容,各大券商纷纷做出解读。
中信建投表示此次政治局会议并未涉及到调整预算、出台大规模增量刺激政策的表述,强调既定政策“加紧实施”、“用足用好”,符合预期。主因当前既定政策还有大幅空间未用,没有必要安排增量政策。中信建投预计下半年仍有增量财政政策,中央对外部冲击已有充分估计,明确“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我们预计在三季度中后期,一是彼时当前财政空间或已充分使用,二则往年也有参考经验。
民生证券认为4月政治局会议的关键点,聚焦在“底线”和“预案”。风急浪高的外部形势更加考验政策层对于政策节奏和力度的把握,说到底“经贸斗争”比拼的是韧性和耐力,以及随机应变的“后手棋”,因此政策布局呈现明显的“两步走”特征:“底线”要稳、要兜牢,重点在存量政策加速,保民生、稳就业、帮企业、化风险;“预案”要足、要“求进”,新工具、新政策、新模式蓄势待发。民生证券强调在“经贸斗争”中比拼韧性和耐力。这是政治局会议中首次提到“经贸斗争”四个字,早期二十大报告中便强调过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比的是耐力和底气,“善于斗争”比的是制度自信。与2018年的首轮经贸冲突不一样的是,如今的中国能更好地用自身的确定性去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这从近期美国贸易不确定性指数远远高于中国就得以凸显。
民生证券分析表示,4月政治局会议清晰释放出“就业就是底线”的信号——不仅将“稳就业”置于“四稳”(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首位,同时将“增量储备政策”与“稳就业”并行提及,预计接下来“稳就业”将成为财政政策的重中之重。同时,政治局会议提出“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财政上将实行对冲外贸冲击与兜底民生底线“两手抓”。
中航基金邓海清分析提到2025年4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是中美关税战后的首个最高级别经济工作会议,这是一个观察决策层对当前形势“怎么看、怎么办”的窗口。面对外部关税战冲击、内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会议第一次提出“稳增长、稳预期、稳市场、稳民生”新政策目标,释放出六大政策信号——信号一:战略定力为先,以国内大循环化解外部冲击;信号二:货币政策悄然转型,降准降息已由“前锋”变“后卫”;信号三:不走“赤字功能财政”邪路,财政“硬约束”防范系统风险;信号四:后城镇化地产时代,不走“保房地产救经济”老路;信号五: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中国版“科技金融”体系现雏形;信号六:消费兴则经济兴,破局消费短板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对于“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定调,券商十分积极乐观。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相较于此前“稳股市”和“活跃资本市场”,本次会议改为“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预示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近期外部因素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避险情绪显著上升。在中国经济的内生韧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应对下,A股市场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提出,意味着在稳定的基础上,未来需要进一步活跃市场,这也是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资本市场层面的映射。
章俊认为,伴随着年初以来各项政策前置发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有所巩固。在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将在居民财富再配置、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更需要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章俊表示,活跃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还可以有效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未来政策层面在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同时,将进一步鼓励并购重组、优化完善交易机制、推动境内外互联互通等各项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来进一步有效活跃市场。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分析师胡玉玮称,此次会议重新强调“活跃”资本市场,提出“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提活跃资本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一方面,这将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提升市场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另一方面,活跃的资本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后续预计监管部门将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优化交易制度、加强投资者保护、鼓励长期资金入市等,切实推动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和活跃,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适时降准降息
“适时降准降息”这一表述,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基调。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尽管一季度金融数据表现亮眼,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应未雨绸缪,保持较大的实施力度,继续稳住市场信心和预期。粤开证券表示降准降息渐进,新工具箭在弦上。
此外,“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参考历史经验看,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由央行PSL(抵押补充贷款)支持政策性银行创设金融工具,投向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新工具将精准引导资金流向科创领域,助力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刺激消费,增强经济内循环动力;助力稳定外贸,提升国际竞争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期限上可能类似于此前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但在投向上会有差异,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方向相匹配。”曾刚表示。
对于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丰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渠道,进而完善科技贷款、债券和股权融资的多元化体系。田轩认为,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交易的制度安排,包括明确科技板债券发行标准,优化审核流程等,共同推动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创新推出,促进债市结构扩容与优化。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