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关税升至245%,美加码数字游戏,中方回击,胡锡进:这是在自残
245%关税,美国这是疯了吗?不是贸易战,是经济自残。中国反击也很直接:不陪你演了。
这次关税调整来得突然,但也不意外。4月15日,白宫官网挂出声明:针对中国出口商品,关税提升至最高245%。配套理由也很“熟悉”——维护公平、国家安全、“美国优先”。
问题是,245%这个数字,不再是经济策略,它更像一场数字上的“表演秀”。原本的145%已经在市场中引发大量质疑,而现在,特朗普再加100%,几乎没有解释机制,没有计算逻辑,连美国本土媒体都感到尴尬。
财经评论员胡锡进评论得很直白:“美方这不是在征税,是在玩数字游戏。最后受伤的,只会是他们自己。”
关税不是一张“万金卡”。它本质是变相加税,谁在支付这笔钱?不是中国出口商,是美国进口商、零售商,甚至普通消费者。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美国零售商协会4月初最新披露,当前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加征关税税率已经高达125%。这使得美国家居、服装、玩具等多个行业的成本上涨幅度超过30%。而随着“245%”的出现,这一压力将成倍激增。
南卡罗来纳州一家中型企业负责人公开发声:“我们现在进口一批工具,关税成本比货值还贵。你说我们怎么活?”
不仅是小企业,大公司也撑不住了。沃尔玛、家得宝等零售巨头已经联合游说国会,要求对新一轮关税“踩刹车”。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你征的不是中国的钱,而是美国人的生意。
中方并没有沉默。财政部在上周就表态:即便美方继续加税到天价,中国也不会在关税数字上继续“互动”。而是根据美方行为性质,做出实质性回应。
从行动看,中国已经将对美商品关税从84%提高至125%。而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明确表示:如果美方再加,中方将不会一一回应,但若伤害加深,就会坚决反制。
翻译成白话就是:你玩数字,我不理你;你真动手,我奉陪到底。
此外,中国还在加快“去美元化”、扩大外贸市场多元化。2025年一季度,中国与全球170多个国家的贸易增速达5.8%,东盟、非洲、中东成为新增亮点,显示出明显的“脱美”趋势。
贸易战打的不是嘴炮,是资本信心。美方自公布关税升级以来,国债市场动荡不安。
4月11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冲到4.49%,创下近20年来最大单周涨幅。而美元指数也不再走强,反而在连续5天里下跌,4月14日跌破99.7,显示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稳定性的担忧。
美国前财长耶伦罕见发声,警告说:“美国国债的安全性正遭到质疑。”
德国、法国等G7国家也在重新评估其美债持仓。法国央行行长明确指出:美国现在的政策是在削弱美元的国际信用。
一位匿名的华尔街资深债券交易员坦言:“白宫玩的是‘极限施压’,可市场最怕的,就是不确定。”
胡锡进说得没错:这不是一场对等的博弈,而是一场带着自残性质的“焦虑反应”。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现在更像是在用关税赌一个回流的制造业春天。但现实是,工厂没回来,资本先跑了。马斯克、英特尔、苹果都在扩大中国以外的投资布局,但目的并不是“回美”,而是“去风险”。
同时,这种高强度的经济脱钩,也在切断美国对华出口市场的依赖。据美方数据,2024年美对华出口总额为1530亿美元,是美国全球第二大出口目的国。245%关税出台后,美豆、美牛、美车都会受到更大冲击。
也就是说,美国“自残”的同时,还割了盟友的肉。
有人会问:中美打贸易战,难道中国就不会受伤?
当然会。但问题是,美国的战术是“你疼我就赢”,可现实是“你疼我也疼”。
245%的关税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扭曲,是投资信心的塌方,是多边贸易规则的崩塌。德国、日本、东盟、印度,没有一个国家不担心自己被卷进去。
正如胡锡进所说:这一幕,真的是20世纪30年代关税战的“翻版”。当年是《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最终引发全球贸易坍塌,成为二战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而现在,2025年的“新斯姆特主义”,会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后果,没人能预测。
特朗普打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号,把关税拔到了245%。但这场“数字游戏”里,真正得利的是谁?
是制造业工人,还是政治选票?是资本回流,还是恐慌外逃?
贸易战,不是算术题,而是信任题。
问题是:在这场高强度对抗中,美国还能让世界信任多久?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